服务热线:

8008575196

联系我们

Webpage Copyright  页面版权所有© 浙江震凯化工有限公司

 

地址: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

销售部:0575-83153257   

0575-83153226    83153283
传真:0575-83150472
热线:8008575196

 

 
 
>
>
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下)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NEWS CENTER

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下)

5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1自然环境概况
5.1.1地理位置
嵊州市地处浙东曹娥江上游,宁绍平原中心。市域东临余姚市、奉化市,南接新昌县,西毗邻诸暨市,北临绍兴县、上虞市。嵊州市区位于嵊州市中部偏南,新嵊盆地中心,东经120°29’,北纬29°6’。嵊州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104国道贯穿南北,上三高速公路、嵊张公路、嵊义公路和金甬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其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十分优越。
本项目位于嵊州市仙岩镇化工路62号,分为办公区、生产区、库区三个独立的区块,各区相距一定间距。办公区东侧为仙岩村,南侧为山体和菜地,西侧和北侧均为山体;生产区位于办公区西北侧约300m,四周均为山体环绕;库区位于生产区正南侧约215m处,东、南、北三面均为山体环绕,西侧为农田和山体。距离本项目生产区最近的敏感点为东南侧403m的仙岩村,距库区最近的敏感点为西南侧260m的仙岩村。具体地理位置见附图1,周围环境卫星示意图见附图2,周围环境现状照片图见附图4。
5.1.2地形地貌
嵊州市地处浙东丘陵山地中嵊新盆地的中央,周围四面环山,整体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会嵇山自西北由诸暨、绍兴伸向嵊州北部;四明山横卧东北;嵊州山则分3个支脉分别从西南、南、东3个方向伸向嵊州。其间,长乐江、澄潭江、新昌江和黄泽江分别自西、南和东流向盆地中心,在市区附近汇集成剡溪,北折后冲出嵊新盆地,构成了嵊州“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格局。市域内中、微观地貌层次分明,类型多样,大体可分为河谷平原、玄武岩台地和丘陵、低山区、中山区4个类型区。河谷平原主要分布在江河两岸,约占全市总面积的22.7%,一般海拔高度10~70米,其间河漫滩和谷口冲积扇较发育;玄武岩台地和丘陵一般海拔70~500米,台地主要分布在广利至城郊、三塘至黄泽和友谊至三界一带,丘陵坡度一般为25°左右,主要由凝灰岩、花岗岩、粉砂岩等组成;低山区主要分布在盆地四周,海拔500~1000 米,山体主要由凝灰岩、流纹岩组成,切割深,多呈狭窄“V”字形,沟谷密集,有著名的三悬潭、百丈岩、鹿苑寺等瀑布;中山区主要分布在西白山和四明山一带,有8座海拔在1000~1100 米之间的山峰,山体主要由凝灰岩、流纹岩组成,切割更深,沟壑发育,山坡陡峭,但山顶夷平面大都保存较好。
5.1.3气象特征
项目所在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丰富,冬夏长、春秋短,冬季晴冷少雨,夏季降雨集中。基本气象特征参数如下:
年平均气温:        16.4℃
年平均最高气温:   21.27℃
年平均最低气温:   –13.4℃
极端最高气温:      40.7℃
极端最低气温:     -10.1℃
年平均湿度:        75%
年平均降水量:     1450mm
年无霜期 :        230天左右
年最大风速:       24.3m/s
年平均风速:       2.5m/s
风频:N(22%);  NNE(14%);静风频率(32%)
年日照时数        1987.9小时
蒸发量            1037.1mm
多年平均日蒸发量以7月最大为203.5mm。
5.1.4水文特征
本项目所在流域属曹娥江流域,曹娥江源于磐安县齐公岭,上游有四大支游:澄潭江、黄泽江、新昌江、长乐江,曹娥江流经上虞市曹娥庙入钱塘江,全长193km,流域面积5010km2,其中嵊州市境内占36%,年平均流量16.6亿m3。多年平均流量52.6m3/s,多年最枯月平均流量23.0 m3/s。其中最大流量4470 m3/s(1962年),最小流量0m3/s(1971年)。但随着曹娥江上游新昌江源头长沼水库建成使用后(1980年),对曹娥江的水流量起到了较大调节作用,据嵊州市水文站1980年以来的实际测定,枯水季节最小流量不低于4.14m3/s,90%保证率时流量为8.79m3/s,曹娥江系长年性河流。在嵊州市附近河道弯曲,泥沙淤积,三界以下则为感潮河段,一般落差为40cm左右,最大潮差60cm。曹娥江的主要功能有民用、灌溉、工业用水、水上运输、水产养殖等。
5.1.5植被特征
嵊州市境内无原始植被,多为次生草木植物群落、灌木丛、稀疏乔木和部分新炭林,或由人工栽培的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自然植被海拔600米以上的低山上为常落叶阔叶林,有樟、枫、栎、檫等;海拔200-600米的低山丘陵地带为针叶阔叶混交林,以松、杉类树种为主,混以枫、栎、木荷等杂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地带为次生针叶疏林,以自然生长的马尾松为主。人工植被用材林以松、杉树为主,经济林有茶、桑、竹、板栗、水果等。平原地区以人工植被为主,有粮油作物及防护林等。
5.1.6土壤特征
嵊州市土壤分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和水稻土5个土类,12个亚类,41个土属,74个土种,其分布见表5.1-1。
表5.1-1  嵊州市土壤类型统计
土类 亚类 面积(万亩) 占全市土壤面积(%) 分布地区
红壤 红壤 15.6 5.8 丘陵、山区
黄红壤 103.0 38.5 
侵蚀型红壤 26.3 9.8 
黄壤 黄壤 19.9 7.4 海拔600米以上山区
侵蚀型黄壤 5.2 2 
岩性土 钙质紫色土 5.8 2.2 玄武岩台地、丘陵
玄武岩幼年土 7.9 2.9 
硅藻白土 0.1 0.1 
潮土 潮土 0.43 1.7 溪江两岸谷地或河漫滩阶地
水稻土 渗育型水稻土 13.1 4.9 河谷平原、狭谷地带及山岙、山垄缓坡地及岗地
潴育型水稻土 54.0 20.1 
潜育型水稻土 2.0 0.4 
 
5.1.7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概况
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是首创股份、嵊州水务集团和新昌水务集团共同投资建设,于2008年投入运行,位于仙岩镇严坑村,一期厂区占地面积16公顷,同时建成16.5千米截流干管及万年亭泵站一座,总投资4.2亿元。一期工程设计污水处理量15万m3/d,于2014年开始实施提标改造项目。
二期扩建工程位于现污水处理厂西南侧,项目用地面积为6.5公顷,建筑面积为4417.87平方米,建筑容积率0.07,建筑密度0.40%,绿地率31.6%,二期扩建规模为7.5万吨/日,工程完成后达到22.5万m3/d处理能力。二期工程投资26500万元,服务范围与一期工程的范围基本相同。该项目于2015年1月通过嵊州市环境保护局的审批,审批文号为嵊环审[2015]1号;现已完成,交付使用。
目前,设计污水出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后排入曹娥江,排水浓度pH 6~9,CODCr 50mg/L,SS 10mg/L,氨氮5mg/L,总磷0.5mg/L。
嵊州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工程主要由污水提升泵站和污水管道组成。该工程主要把市区收集的污水经各提升泵站汇集提升后输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城西区的污水干管起始于雅石路,收集城西和城中区的污水,污水管道分别沿雅石路、江滨西路、江滨东路、剡溪路到达剡湖污水泵站,污水经提升后送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处理;城西区西南片污水收集后到达南津桥北端的南津桥污水泵站,经泵站提升后过澄潭江与城南区收集的污水汇合,沿剡溪南侧的东桥南路向北,并与经仙湖路污水泵站提升后的沿仙湖路向北的三江口污水一起,沿仙浦路输送至截流总干管;城东区的污水经收集后沿环区北路进入截流总干管,送万年亭污水泵站(属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工程内容)汇集经提升后输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北区污水汇集后直接进入截流总干管,送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5.1.7.1污水处理工艺
(1) 一期废水处理工艺
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采用厌氧水解+改良氧化沟处理工艺,流程见图5.2-1。
图5.1-1  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工艺流程图
(2) 二期废水处理工艺
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污水处理采用A2/O氧化沟工艺对污水进行处理,工艺流程见图5.4-2。
 
 
 
 
 
图5.1-2  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5.1.7.2近期出水水质
本报告收集了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监测结果,具体监测结果如表5.1-2所示:
表5.1-2  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水质数据统计  单位:mg/L
序号 时间 CODCr 氨氮
1 2018-1 27.36 4.675
2 2018-2 18.973 2.256
3 2018-3 17.954 0.852
4 2018-4 17.977 1.239
5 2018-5 14.865 0.512
6 2018-6 19.715 0.761
7 2018-7 24.637 1.407
8 2018-8 31.453 1.008
9 2018-9 20.614 0.311
10 2018-10 16.18 0.77
11 2018-11 17.041 0.449
12 2018-12 17.297 0.347
 
从上表近期监测结果来看,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5.2环境保护目标调查与评价
经现场调查,评价区域内没有重点保护的单位和珍稀动植物资源,也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目标。根据工程性质和周围环境特征,本环评确定环境保护目标见表5.2-1。
 
 
表5.2-1  本项目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情况
类型 名称 经纬度 方位 距生产区最近距离 距库区最近距离 概况 敏感程度 保护级别
经度° 纬度° 
空气环境 仙岩村 120.800 29.671 西南侧 610m 260m 770多人 一般 二类空气环境功能区
仙岩村 120.813 29.675 东南侧 535m / 247户、627人 一般 
东北侧 / 510m 
新岩头村 120.797 29.664 西南侧 1370m 845m 368户、938人 一般 
西鲍村 120.815 29.689 东北侧 860m 1440m 258户,732人 一般 
谢家庄村 120.791 29.678 西侧 1290m 1420m 251户,645人口 一般 
白岩村 120.781 29.676 西侧 2210m 2250m 265户,687人口 一般 
舜皇村 120.800 29.694 西北侧 1570m 2140m 332户,883人口 一般 
王树村 120.820 29.694 东北侧 1960m 2520m 314户,902人口 一般 
大东村 120.821 29.680 东北侧 1040m 1250m 393户,989人口 一般 
仙岩镇中心学校 120.812 29.674 东南侧 535m / 12个班,在校师生约520人 一般 
东侧 / 445m 
声环境 无 / / /
地表水环境 曹娥江 / / 东侧 660m 860m 嵊州市境内全长32.2km,河宽约90~500m,属于钱塘江水系(钱塘275),工业、景观娱乐用水区(330683GA020100000340) 一般 Ⅲ类水环境功能区
地下水环境 厂区内及周围20km2范围内 不作为饮用水源 一般 Ⅲ类水环境功能区
风险环境 详见6.3环境风险评价章节 三级评价
 
 
5.3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5.3.1空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5.3.1.1达标区判定
本项目收集了绍兴市2017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2017年绍兴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总体较好。各区、县(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优良天数比例在75.3%-90.7%之间,全市平均为83.0%,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范围在3.78~5.03之间,平均为4.28。国控点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优良天数比例为75.3%,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74。绍兴市及各区、县(市)环境空气质量除新昌县外不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要求。嵊州市环境空气中SO2、NO2、PM10、CO年平均浓度分别为8μg/m3、35μg/m3、66μg/m3,0.7mg/m3,符合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臭氧(O3)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为79μg/m3,符合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PM2.5年平均浓度41μg/m3,不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由2017年绍兴市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可知,本项目拟建地嵊州市为不达标区。
5.3.1.1基本污染物环境质量现状
本次环评引用2017年嵊州市省控监测点位嵊州市环保局大楼自动监测站的数据,主要监测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PM10)、一氧化碳、臭氧(O3)和颗粒物(PM2.5)六项基本污染物。具体监测结果统计表详见表3-1。
表5.3-1  2017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统计表
单位:μg/m3(CO除外,为mg/m3)
项目 SO2 NO2 PM10 CO O3 PM2.5
最小值 3 5 8 200 3 5
最大值 31 116 229 1400 248 187
百分位数* 25 97 107 1100 146 86
平均百分位数达标情况 达标 超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超标
标准 150 80 150 4000 160 75
注:根据《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HJ663-2013),SO2和NO2取24小时平均第98百分位数,PM10、PM2.5和CO取24小时平均第95百分位数,O3取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的第90百分位数。
 
由上表可知,环保大楼自动监测站数据中二氧化氮和PM2.5污染因子平均百分位数不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
5.3.1.2其他污染物环境质量现状数据
本次环评期间我公司委托杭州普罗赛斯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在项目附近区域进行了环境现状监测,共设2个现状监测点位,1#(生产区大门口)、2#(新岩头村),监测特征污染因子非甲烷总烃,监测时间为2019年4月10日~4月16日连续7天,测一次值,每日监测4次,具体空气环境监测点位详见附图9。监测结果详见表5.3-2,评价结果详见表5.3-3。
表5.3-2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
采样点 时段 检测结果(mg/m3)
4月10日 4月11日 4月12日 4月13日 4月14日 4月15日 4月16日
生产区大门口1# 02 0.700 0.643 0.599 0.839 1.03 0.612 0.586
08 0.680 0.670 0.850 1.06 1.30 0.718 0.512
14 0.955 0.526 0.787 0.576 1.48 1.21 0.610
20 0.811 0.665 0.885 1.22 1.27 1.08 0.785
新岩头村2# 02 0.613 0.595 0.556 1.09 0.671 0.870 0.869
08 0.518 0.697 0.843 0.710 0.843 0.707 1.13
14 0.757 0.682 0.912 0.596 0.939 0.968 0.509
20 0.846 0.777 0.943 0.634 0.511 1.05 0.633
表5.3-3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和评价结果
采样点位 监测项目 监测时间 小时浓度范围(mg/m3) 最大小时占标率(%) 达标率(%)
1#(生产区大门口) 非甲烷总烃 2019.4.10 0.680~0.955 47.75 100.0
2019.4.11 0.526~0.670 33.5 100.0
2019.4.12 0.599~0.885 44.25 100.0
2019.4.13 0.576~1.22 61 100.0
2019.4.14 1.03~1.48 74 100.0
2019.4.15 0.612~1.21 60.5 100.0
2019.4.16 0.512~0.785 39.25 100.0
2#(新岩头村) 非甲烷总烃 2019.4.10 0.518~0.846 42.3 100.0
2019.4.11 0.595~0.777 38.85 100.0
2019.4.12 0.556~0.943 47.15 100.0
2019.4.13 0.596~1.09 54.5 100.0
2019.4.14 0.671~0.939 46.95 100.0
2019.4.15 0.707~1.05 52.5 100.0
2019.4.16 0.509~1.13 56.5 100.0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 评价标准
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2012)中的二级标准,非甲烷总烃按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取值。
(2) 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和达标率统计相结合。
 
 
式中:Pi——单项污染指数;
      Ci——i污染物实测表征浓度;
      Si——i污染物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值。
达标率计算方法:
评价项目i的小时达标率、日达标率按式4.3-2计算:
Di(%)=(Ai / Bi)×100              (式4.3-2)
式中:Di—表示评价项目i的达标率;
Ai—评价时段内评价项目i的达标天(小时)数;
Bi—评价时段内评价项目i的有效监测天(小时)数。
污染物浓度评价结果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规定,即为达标。所有污染物浓度均达标,即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
(3) 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5.3-2可知,本次环评监测期间非甲烷总烃的小时值均未出现超标,达标率为100%,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好。
5.3.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5.3.2.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为了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情况,本次环评期间我公司委托杭州普罗赛斯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在项目附近的曹娥江进行了水质环境现状监测,共设2个监测断面,监测4天,每天一次,监测因子:水温、pH、CODCr、氨氮、溶解氧、石油类、总磷,监测点位详见附图9。
(1) 监测分析方法
 
表5.3-4  监测分析方法
监测项目 监测分析方法
水温 水质 水温的测定 温度计或颠倒温度计测定法 GB/T 13195-1991
pH值 水质 pH值的测定 玻璃电极法 GB/T6920-1986
化学需氧量 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 HJ/T 399-2007
氨氮 水质 氨氮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HJ/T 535-2009
石油类 水质 石油类的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 HJ 970-2018
溶解氧 水质 溶解氧的测定 电化学探头法 HJ 506-2009
总磷 水质 总磷的测定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GB/T 11893-1989
 
(3) 监测结果(见表5.3-5)
表5.3-5  本项目附近地表水现状水质监测结果
检测项目 单位 曹娥江断面1#(N29°40′8″,E120°49′15″) 曹娥江断面2#(N29°41′29″,E120°49′25″)
4月10日 4月11日 4月12日 4月13日 4月10日 4月11日 4月12日 4月13日
水温 ℃ 21 18 21 17 19 20 20 18
pH值 / 6.52 6.62 6.55 6.59 6.47 6.57 6.48 6.53
化学需氧量 mg/L <10 <10 <10 10.9 <10 14.2 11.5 13.4
氨氮 mg/L 0.722 0.675 0.705 0.681 0.635 0.693 0.617 0.670
石油类 mg/L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总磷 mg/L 0.029 0.044 0.041 0.037 0.016 0.020 0.024 0.027
溶解氧 mg/L 9.18 9.12 9.14 9.17 9.21 9.19 9.15 9.19
 
5.3.2.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 评价方法
水质评价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评价公式如下:
 
其中:Si-i污染物的标准指数(无量纲)
      Ci-i污染物的实测浓度(mg/L)
      Cio-i污染物的标准浓度(mg/L)
DO的标准指数为:
SDO,j=                 DOj>DOf
SDO,j=DOs/ DOj            DOj≤DOf
DOf=468/(31.6+T)
式中:DOf—饱和溶解氧浓度,mg/L;
DOj—j点测定的溶解氧浓度,mg/L;
DOs—溶解氧的地表水质标准值,mg/L;
T—监测时温度,℃。
pH的评价标准指数为:
SpH,j=                  pHj≤7.0
SpH,j=                  pHj >7.0
式中:pHj——pH值实测统计代表值;
pHsd——评价标准中pH值的下限值;
pHsu——评价标准中pH值的上限值。
标准指数>1,表明该因子超过了水质评价标准,已经不能满足规定的水质标准,也说明水质已受到该因子污染,指数值越大,污染程度越重。
(2) 评价标准
地表水水质标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
(3) 评价结果
地表水各监测点评价结果见表5.3-6。
表5.3-6  本项目附近地表水现状评价结果(Pi)
检测项目 现状评价结果(Pi)
曹娥江断面1#(N29°40′8″,E120°49′15″) 曹娥江断面2#(N29°41′29″,E120°49′25″)
4月10日 4月11日 4月12日 4月13日 4月10日 4月11日 4月12日 4月13日
pH值 0.48 0.38 0.45 0.41 0.53 0.43 0.52 0.47
化学需氧量 <0.5 <0.5 <0.5 0.545 <0.5 0.71 0.575 0.67
氨氮 0.722 0.675 0.705 0.681 0.635 0.693 0.617 0.670
石油类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总磷 0.145 0.22 0.205 0.185 0.08 0.10 0.12 0.135
溶解氧 0.072 0.548 0.062 0.545 0.542 0.029 0.020 0.544
 
由表5.3-6的监测结果表明,项目附近曹娥江水质均能满足Ⅲ类水质标准要求,水体环境较好。
5.3.3地下水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5.3.3.1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为了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情况,本次环评期间我单位委托杭州普罗赛斯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对附近村庄及项目厂内的地下水现状进行了监测,监测点位详见附图9。
(1) 监测项目(见表5.3-7)
表5.3-7  本项目地下水现状监测项目表
类别 项目
水质 a K+、Na+、Ca2+、Mg2+、CO32-、HCO3-、Cl-、SO42-
根据要求,八大离子正负电荷需基本平衡
b 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氰化物、砷、汞、六价铬、总硬度、铅、镉、铁、锰、氟、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CODCr、总磷、石油类
水位 监测潜水位,统一到85高程
 
(2) 监测点位
5个水质监测点:1#(生产区污水收集池边)、2#(仙岩村)、3#(仙岩村)、4#(库区西侧空地)、5#(西鲍村),10个水位监测点,5个同上述水质监测点,其他5个水位监测点:6#、7#和10#仙岩村、8#和9#岩头村。包气带监测点位设置如表5.3-8。
表5.3-8  包气带监测点位设置情况
监测点位 说明 监测项目 监测频次
1#(生产区污水收集池边) 取表层样(0~20cm)、中层样(20~60cm)、深层样(60~100cm),共计3个样 pH、CODCr、氨氮、总磷、石油类、硝酸盐 测1次样
2#(水油相制备工房旁空地) 取表层样(0~20cm)、中层样(20~60cm)、深层样(60~100cm),共计3个样 
3#(乳化炸药制药工房旁空地) 取表层样(0~20cm)、中层样(20~60cm)、深层样(60~100cm),共计3个样 
 
(3) 监测时间及频次
2019年4月10日、4月25日和6月4日,采样一次。
(4) 监测方法(见表5.3-9)
 
表5.3-9  监测分析方法
类别 监测项目 监测分析方法
地下水 钙(Ca2+)、镁(Mg2+) 水质可溶性阳离子(Li+、Na+、NH4+、K+、Ca2+、Mg2+)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HJ 812-2016
钾(K+)、钠(Na+) 
碱度(CO32-)、碱度(HCO3-)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 滴定法测定碳酸根、重碳酸根和氢氧根 DZ/T 0064.49-1993
无机阴离子(Cl-) 水质 无机阴离子(F-、Cl-、NO2-、Br-、NO3-、PO43-、SO32-、SO42-)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HJ 84-2016
无机阴离子(SO42-) 
pH值 水质 pH值的测定 玻璃电极法 GB/T 6920-1986
氨氮 水质 氨氮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HJ 535-2009
氟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 水质 无机阴离子(F-、Cl-、NO2-、Br-、NO3-、PO43-、SO32-、SO42-)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HJ 84-2016
挥发性酚类 水质 挥发酚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HJ 503-2009
氰化物 水质 氰化物的测定 容量法和分光光度法 HJ 484-2009
六价铬 水质 六价铬的测定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GB/T 7467-1987
总硬度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测定硬度 DZ/T0064.15-1993
铅、镉、汞、砷、铁、锰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金属指标 GB/T 5750.6-2006
高锰酸盐指数 水质 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GB/T 11892-1989
溶解性总固体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 溶解性固体总量的测定 DZ/T 0064.9-1993
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微生物指标  GB/T 5750.12-2006
CODCr 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 HJ/T 399-2007
总磷 水质 总磷的测定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T 11893-1989
石油类 水质 石油类的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 HJ 970-2018
水位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4-2004
包气带 前处理方法 固体废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水平振荡法 HJ/T 557-2010
pH值 水质 pH值的测定玻璃电极法 GB/T 6920-1986
化学需氧量 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 HJ/T 399-2007
氨氮 水质 氨氮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HJ 535-2009
总磷 水质 总磷的测定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T 11893-1989
前处理方法
石油类 固体废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水平振荡法 HJ/T 557-2010
水质 石油类的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 HJ 970-2018
硝酸盐 水质 无机阴离子(F-、Cl-、NO2-、Br-、NO3-、PO43-、SO32-、SO42-)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HJ 84-2016
 
(5) 监测结果(见表5.3-10~表5.3-13)
 
表5.3-10  本项目附近地下水水质现状监测结果
检测项目 单位 检测结果(4月10日) 检测结果(4月25日) Ⅲ类 达标情况
2#仙岩村(N29°40′29″,E120°48′53″) 3#仙岩村(N29°40′14″,E120°48′15″) 1#生产区污水收集池边(N29°40′39.42″,E120°48′27.95″) 4#库区西侧空地(N29°40′40.10″,E120°48′28.84″) 5#西鲍村(N29°40′18″,E120°48′14.67″) 
钾(K+) mg/L 6.64 2.20 9.59 0.91 0.29 / 
钙(Ca2+) mg/L 32.1 35.9 23.3 9.60 22.4 / 
钠(Na+) mg/L 18.9 9.70 29.5 5.97 15.4 / 
镁(Mg2+) mg/L 5.74 3.00 13.2 1.58 3.52 / 
碱度(CO32-) mg/L <5 <5 <5 <5 <5 / 
碱度(HCO3-) mg/L 80 102 144 37 84 / 
无机阴离子(Cl-) mg/L 45.2 3.08 36.6 4.23 6.79 / 
无机阴离子(SO42-) mg/L 23.8 7.82 19.0 8.26 25.4 / 
pH值 / 6.94 6.98 6.94 6.87 7.06 6.5≤pH<8.5 达标
氨氮 mg/L 0.181 0.157 0.146 <0.025 0.105 ≤0.50 达标
硝酸盐 mg/L 8.34 1.83 6.80 2.18 8.81 ≤20.0 达标
亚硝酸盐 mg/L 0.026 0.016 <0.005 <0.005 <0.005 ≤1.00 达标
挥发酚 mg/L 0.0006 0.0006 0.0007 0.0007 0.0005 ≤0.002 达标
氰化物 mg/L <0.004 <0.004 <0.004 <0.004 <0.004 ≤0.05 达标
砷 mg/L <0.001 <0.001 0.00320 0.00539 <0.001 ≤0.01 达标
汞 mg/L <0.0001 <0.0001 <0.0001 0.000124 <0.0001 ≤0.001 达标
六价铬 mg/L <0.004 <0.004 <0.004 <0.004 <0.004 ≤0.05 达标
总硬度 mg/L 80 137 113 31 71 ≤450 达标
铅 mg/L <0.0025 <0.0025 <0.0025 <0.0025 <0.0025 ≤0.01 达标
氟 mg/L 0.0029 0.026 0.032 0.031 0.108 ≤1.0 达标
镉 mg/L 0.0000840 <0.00006 0.000312 0.000224 <0.00006 ≤0.005 达标
铁 mg/L <0.03 <0.03 0.237 0.461 0.0379 ≤0.3 达标
锰 mg/L <0.01 <0.01 0.0204 0.0506 <0.01 ≤0.10 达标
溶解性总固体 mg/L 266 245 364 130 215 ≤1000 达标
高锰酸盐指数 mg/L 2.68 2.14 2.59 2.36 2.46 ≤3.0 达标
总大肠菌群 MPN/100mL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3.0 达标
细菌总数 CFU/mL 85 91 64 47 20 ≤100 达标
总磷 mg/L 0.441 0.047 0.427 0.062 0.045 / /
石油类 mg/L <0.01 <0.01 <0.01 <0.01 <0.01 / /
水位 m 72.5 74.5 83.0 82.9 84.5 / /
注:水位指地下含水层水面的海拔高程,下同。
表5.3-11  本项目附近地下水水位监测结果
检测项目 单位 检测结果(4月10日)
6#仙岩村
(N29°40′37″,
E120°48′47″) 7#仙岩村
(N29°40′19.21″,
E120°48′3.60″) 8#岩头村
(N29°39′53.10″,
E120°47′48.14″) 9#岩头村
(N29°39′52.56″,
E120°47′45.18″) 10#仙岩村
(N29°40′15.10″,
E120°48′15.48″)
水位 m 83.3 84.5 84.4 84.0 83.0
 
 
表5.3-12  本项目包气带检测结果(1)
检测项目 单位 检测结果(4月10日) Ⅲ类 达标情况
生产区污水收集池边(N29°40′39.54″,E120°48′27.91″) 水油相制备工房旁空地(N29°40′57.62″,E120°48′20.11″) 乳化炸药制药工房旁空地(N29°40′43.07″,E120°48′21.46″) 
0-20cm 20-60cm 60-100cm 0-20cm 20-60cm 60-100cm 0-20cm 20-60cm 60-100cm 
pH值 / 6.98 6.77 6.87 6.58 6.85 6.90 6.60 6.97 6.86 6.5≤pH<8.5 达标
总磷 mg/L 0.307 0.338 0.317 0.038 0.265 0.245 0.193 0.203 0.207 / /
石油类 mg/L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 /
硝酸盐 mg/L 0.703 0.538 0.854 0.543 0.789 0.661 0.726 0.505 0.641 ≤20.0 达标
表5.3-13  本项目包气带检测结果(2)
检测项目 单位 检测结果(6月4日) Ⅲ类 达标情况
乳化炸药制药工房旁空地(N29°40′42.24″,E120°48′22.16″) 水油相制备工房旁空地(N29°40′38.98″,E120°48′19.23″) 生产区污水收集池边(N29°40′39.53″,E120°48′28.16″)) 
0-0.2m 0.2-0.6m 0.6-1m 0-0.2m 0.2-0.6m 0.6-1m 0-0.2m 0.2-0.6m 0.6-1m 
化学需氧量 mg/L 6.78 4.19 5.05 5.05 5.91 6.78 5.05 4.19 6.78 / /
氨氮 mg/L 0.357 0.375 0.339 0.390 0.408 0.369 0.399 0.375 0.393 ≤0.50 达标
 
 
5.3.3.2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 评价方法和标准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的方法。
本项目地下水质量采用《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的Ⅲ类标准。
(2) 评价结果
表5.3-14  本项目地下水阴阳离子评价结果一览表  单位:mg/L
检测项目 数值
2#仙岩村(N29°40′29″,E120°48′53″) 3#仙岩村(N29°40′14″,E120°48′15″) 1#生产区污水收集池边(N29°40′39.42″,E120°48′27.95″) 4#库区西侧空地(N29°40′40.10″,E120°48′28.84″) 5#西鲍村(N29°40′18″,E120°48′14.67″)
阳离子 钾(K+)mg/L 6.64 2.20 9.59 0.91 0.29
钾×1(价态)mmol/L 0.17 0.056 0.246 0.023 0.0074
钠(Na+) mg/L 18.9 9.70 29.5 5.97 15.4
钠×1(价态)mmol/L 0.822 0.422 1.283 0.260 0.670
钙(Ca2+) mg/L 32.1 35.9 23.3 9.60 22.4
钙×2(价态)mmol/L 1.605 1.795 1.165 0.48 1.12
镁(Mg2+) mg/L 5.74 3.00 13.2 1.58 3.52
镁×2(价态)mmol/L 0.478 0.25 1.1 0.132 0.293
阳离子合计mmol/L 3.075 2.523 3.794 0.895 2.0904
阴离子 碱度(CO32-)mg/L <5 <5 <5 <5 <5
碳酸盐×2(价态)mmol/L 0 0 0 0 0
碱度(HCO3-) mg/L 80 102 144 37 84
重碳酸盐×1(价态)mmol/L 1.311 1.672 2.361 0.607 1.377
无机阴离子(Cl-) mg/L 45.2 3.08 36.6 4.23 6.79
氯离子×1(价态)mmol/L 1.291 0.088 1.048 0.121 0.194
无机阴离子(SO42-)mg/L 23.8 7.82 19.0 8.26 25.4
硫酸根离子×2(价态)mmol/L 0.496 0.163 0.396 0.172 0.529
阴离子合计 mmol/L 3.10 1.92 3.80 0.90 2.10
 
由表5.3-14可知,本项目5个水质监测点的八大离子正负电荷基本平衡。由表5.3-10可知,区域附近的地下水监测指标中各污染因子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要求。由表5.3-12和5.3-13可知,现有项目生产区污水收集池及主要生产车间所在区域包气带中各项污染因子也均能达到相应标准要求。综合分析,项目附近地下水水质状况较好,无污染现象,能够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 Ⅲ类标准。
5.3.4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为了解项目所在地声环境质量现状,本次环评期间我单位委托杭州普罗赛斯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对项目生产区和库区四周厂界分别进行了声环境现状监测,监测点位见附图9。
(1) 监测布点:1#(生产区东厂界)、2#(生产区南厂界)、3#(生产区西厂界)、4#(生产区北厂界)、5#(库区东厂界)、6#(库区南厂界)、7#(库区西厂界)、8#(库区北厂界)。
(2) 监测项目:等效连续A声级Leq(dBA);
(3) 监测频率:各个监测点昼、夜间各监测一次;
(4) 监测方法: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执行。
(5) 监测结果:
具体监测结果见表5.3-15。
表5.3-15  声环境现状监测结果
检测点 时间 Leq(dB(A))
1# 2019-04-10 13:58:57 58.4
2019-04-10 22:02:11 47.5
2# 2019-04-10 14:14:10 55.9
2019-04-10 22:15:26 45.8
3# 2019-04-10 14:29:38 57.6
2019-04-10 22:32:47 45.8
4# 2019-04-10 14:45:07 56.5
2019-04-10 22:49:21 46.0
5# 2019-04-10 15:04:32 54.9
2019-04-10 23:04:43 45.1
6# 2019-04-10 15:23:54 56.3
2019-04-10 23:33:08 42.5
7# 2019-04-10 15:42:11 54.9
2019-04-10 23:42:25 43.6
8# 2019-04-10 15:59:31 56.2
2019-04-10 23:58:37 44.6
 
本项目位于嵊州市仙岩镇仙岩村化工路62号,属于周边工业活动较多的村庄,由表5.3-15的监测结果可知,本项目四周厂界昼、夜间环境噪声值均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
5.3.5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5.3.5.1土地利用历史、现状
本项目场地为历史上原为山丘林地和农用地,20世纪后开始作为建设单位生产用地使用,2000年左右嵊州市人民政府将该地块规划为工业用地供浙江震凯化工有限公司作为生产用地。地块内土地利用历史卫星图详见图5.3-1~5.3-3,土地利用规划详见附图10。
 
 
 
 
 
 
 
 
 
 
 
 
 
 
 
图5.3-1  上世纪60年代卫星图
 
 
 
 
 
 
 
 
 
 
 
 
 
图5.3-2  上世纪70年代卫星图
 
 
 
 
 
 
 
 
 
 
 
 
 
 
 
 
 
 
 
图5.3-3  2000年左右卫星图
厂区内地貌属于麓斜坡堆积的丘陵向坡积裙过渡相沉积类型。根据勘探揭示,埋深在10.00m深度范围内的地基土,按其物理力学性质及成因类型,可划分为2个工程地质层,现将各土层的主要工程地质特征描述如下:
① 素填土(alQ4):黄灰色,紫灰色,松散-稍密,湿,主要成分以卵石、砾石、块石为主及少量粘性土。回填时间20年左右,已完成自重固结。全场分布。厚度2.00~7.00m,层面高程62.30~62.85m。
② 含角砾粉质黏土(alQ3):分布于Z1、Z2、Z4、Z5钻孔中,棕黄色,灰黄色,硬可塑为主,湿-饱和,中压缩性,成分以粉粘粒为主,含少量斑点状铁锰质氧化物,见细脉状高岭土,夹砂粒、粉粒、碎石、角砾、块石。多为棱角状,少量为次棱角状,强一中风化,少量块石直径大于80cm且砾径相差悬殊,母岩成分以凝灰岩为主,少量玄武岩、砂岩等。该层均匀性均匀,稳定性稳定。厚度2.00~5.00m,层面高程57.32~60.80m。
5.3.5.2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为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土壤现状情况,本次环评期间我单位委托杭州普罗赛斯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对项目所在地的土壤进行了监测。
(1) 监测时间:2019年4月10日(表层样),2019年4月22日(柱状样),各监测一次。
(2) 监测点位:1#(生产区污水收集池边)、2#(水油相制备工房旁空地)和3#(乳化炸药制药工房旁空地)测柱状样,4#(生产区辅房旁空地)、5#(生产区东南侧办公区绿化带)和6#(生产区南侧库区西侧空地)测表土,详见附图9。
(3) 监测项目:砷、镉、铬(六价)、铜、铅、汞、镍、四氯化碳、氯仿、氯甲烷、1,1-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烷、1,1-二氯乙烯、顺-1,2-二氯乙烯、反-1,2-二氯乙烯、二氯甲烷、1,2-二氯丙烷、1,1,1,2-四氯乙烷、1,1,2,2-四氯乙烷、四氯乙烯、1,1,1-三氯乙烷、1,1,2-三氯乙烷、三氯乙烯、1,2,3-三氯丙烷、氯乙烯、苯、氯苯、1,2-二氯苯、1,4-二氯苯、乙苯、苯乙烯、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硝基苯、苯胺、2-氯酚、苯并[a]蒽、苯并[a]芘、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䓛、二苯并[a, h]蒽、茚并[1,2,3-cd]芘、萘、石油烃(C10-C40)。
(4) 监测方法(见表5.3-16)。
表5.3-16  监测分析方法
监测项目 分析方法 方法来源
砷 原子荧光法 第2部分:土壤中总砷的测定 GB/T 22105.2-2008
镉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1997
铬(六价) 碱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度法 HJ 687-2014
铜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8-1997
铅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1997
汞 原子荧光法 第1部分:土壤中总汞的测定 GB/T 22105.1-2008
镍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9-1997
四氯化碳、氯仿、苯、氯甲烷、1,1-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烷、氯苯、1,1-二氯乙烯、乙苯、顺-1,2-二氯乙烯、氯乙烯、反-1,2-二氯乙烯、苯乙烯、二氯甲烷、1,2-二氯丙烷、1,1,1,2-四氯乙烷、四氯乙烯、1,1,2,2-四氯乙烷、甲苯、1,1,1-三氯乙烷、邻二甲苯、1,1,2-三氯乙烷、1,4-二氯苯、三氯乙烯、1,2,3-三氯丙烷、1,2-二氯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605-2011
苯胺、2-氯酚、苯并[a ]蒽、苯并[a]芘、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䓛、萘、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硝基苯 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834-2017
石油烃 土壤中石油烃类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ISO 16703:2011
(5) 评价方法和标准
土壤环境现状评价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的方法。
本项目土壤环境质量参照执行《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第二类用地标准。
(6) 监测结果和评价分析(见表5.3-17和表5.3-18)
表5.3-17  本项目土壤表层样检测结果
检测项目 单位 检测结果(4月10日) 筛选值(第二类用地) 达标情况
4生产区辅房旁空地(N29°40′40.10″,E120°48′28.84″) 5生产区东南侧办公区绿化带(N29°40′27.80″,E120°48′38.19″) 6生产区南侧库区西侧空地(N29°40′35.89″,E120°48′17.54″) 
砷 mg/kg 6.29 6.59 6.45 60 达标
镉 mg/kg 0.189 0.214 0.150 65 达标
六价铬 mg/kg <2 <2 <2 5.7 达标
铜 mg/kg 18.3 18.4 23.1 18000 达标
铅 mg/kg 44.8 41.4 34.6 800 达标
汞 mg/kg 0.145 0.148 0.147 38 达标
镍 mg/kg 54.1 39.9 44.9 900 达标
四氯化碳 μg/kg <1.3 <1.3 <1.3 2.8×10-3 达标
氯仿 μg/kg <1.1 <1.1 <1.1 0.9×10-3 达标
氯甲烷 μg/kg <1.0 <1.0 <1.0 37×10-3 达标
1,1-二氯乙烷 μg/kg <1.2 <1.2 <1.2 9×10-3 达标
1,2-二氯乙烷 μg/kg <1.3 <1.3 <1.3 5×10-3 达标
1,1-二氯乙烯 μg/kg <1.0 <1.0 <1.0 66×10-3 达标
顺-1,2-二氯乙烯 μg/kg <1.3 <1.3 <1.3 596×10-3 达标
反-1,2-二氯乙烯 μg/kg <1.4 <1.4 <1.4 54×10-3 达标
二氯甲烷 μg/kg <1.5 <1.5 <1.5 616×10-3 达标
1,2-二氯丙烷 μg/kg <1.1 <1.1 <1.1 5×10-3 达标
1,1,1,2-四氯乙烷 μg/kg <1.2 <1.2 <1.2 10×10-3 达标
1,1,2,2-四氯乙烷 μg/kg <1.2 <1.2 <1.2 6.8×10-3 达标
四氯乙烯 μg/kg <1.4 <1.4 <1.4 53×10-3 达标
1,1,1-三氯乙烷 μg/kg <1.3 <1.3 <1.3 840×10-3 达标
1,1,2-三氯乙烷 μg/kg <1.2 <1.2 <1.2 2.8×10-3 达标
三氯乙烯 μg/kg <1.2 <1.2 <1.2 2.8×10-3 达标
1,2,3-三氯丙烷 μg/kg <1.2 <1.2 <1.2 0.5×10-3 达标
氯乙烯 μg/kg <1.0 <1.0 <1.0 0.43×10-3 达标
苯 μg/kg <1.9 <1.9 <1.9 4×10-3 达标
氯苯 μg/kg <1.2 <1.2 <1.2 270×10-3 达标
1,2-二氯苯 μg/kg <1.5 <1.5 <1.5 560×10-3 达标
1,4-二氯苯 μg/kg <1.5 <1.5 <1.5 20×10-3 达标
乙苯 μg/kg <1.2 <1.2 <1.2 28×10-3 达标
苯乙烯 μg/kg <1.1 <1.1 <1.1 1290×10-3 达标
甲苯 μg/kg <1.3 <1.3 <1.3 1200×10-3 达标
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μg/kg <1.2 <1.2 <1.2 570×10-3 达标
邻二甲苯 μg/kg <1.2 <1.2 <1.2 640×10-3 达标
硝基苯 mg/kg <0.09 <0.09 <0.09 76 达标
苯胺 μg/kg <1.0 <1.0 <1.0 260×10-3 达标
2-氯酚 mg/kg <0.06 <0.06 <0.06 2256 达标
苯并(a)蒽 mg/kg <0.1 <0.1 <0.1 15 达标
苯并(a)芘 mg/kg <0.1 <0.1 <0.1 1.5 达标
苯并(b)荧蒽 mg/kg <0.2 <0.2 <0.2 15 达标
苯并(k)荧蒽 mg/kg <0.1 <0.1 <0.1 151 达标
䓛 mg/kg <0.1 <0.1 <0.1 1293 达标
二苯并(a,h)蒽 mg/kg <0.1 <0.1 <0.1 1.5 达标
茚并(1,2,3- cd)芘 mg/kg <0.1 <0.1 <0.1 15 达标
萘 mg/kg <0.09 <0.09 <0.09 70 达标
石油烃(C10-40) mg/kg <0.120 <0.120 <0.120 4500 达标
锌 mg/kg / / 82.6 / /
注:由于5#监测点办公区无污染,故可属于导则规定的“占地范围外”的监测点位。
 
 
表5.3-18  本项目土壤柱状样检测结果
检测项目 单位 检测结果(4月22日) 检测结果(4月22日) 检测结果(4月22日) 筛选值(第二类用地) 达标情况
1#生产区污水收集池边(N29°40′39.42″,E120°48′27.95″) 2#水油相制备工房旁空地(N29°40′37.75″,E120°48′21.50″) 3#乳化炸药制备工房旁空地(N29°40′42.03″,E120°48′21.48″) 
0-0.5m 0.5-1.5m 1.5-3m 3-6m 0-0.5m 0.5-1.5m 1.5-3m 3-6m 0-0.5m 0.5-1.5m 1.5-3m 3-6m 
砷 mg/kg 8.89 13.9 10.6 10.3 27.7 6.58 11.4 13.5 17.0 6.50 12.4 9.68 60 达标
镉 mg/kg 0.109 0.113 0.142 0.119 0.183 0.143 0.164 0.138 0.139 0.175 0.152 0.136 65 达标
六价铬 mg/kg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5.7 达标
铜 mg/kg 30.6 23.5 18.6 19.8 28.4 21.1 27.2 24.0 22.1 26.9 31.4 30.6 18000 达标
铅 mg/kg 50.3 47.0 52.7 48.3 53.9 56.4 59.5 57.1 60.5 60.6 55.7 59.3 800 达标
汞 mg/kg 0.0574 0.0339 0.0532 0.0575 0.0543 0.0392 0.0669 0.0736 0.140 0.0653 0.0768 0.0821 38 达标
镍 mg/kg 39.0 35.8 28.8 30.0 36.5 31.1 35.7 34.3 29.0 34.8 33.2 34.1 900 达标
四氯化碳 μg/kg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2.8×10-3 达标
氯仿 μg/kg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0.9×10-3 达标
氯甲烷 μg/kg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37×10-3 达标
1,1-二氯乙烷 μg/kg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9×10-3 达标
1,2-二氯乙烷 μg/kg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5×10-3 达标
1,1-二氯乙烯 μg/kg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66×10-3 达标
顺-1,2-二氯乙烯 μg/kg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596×10-3 达标
反-1,2-二氯乙烯 μg/kg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54×10-3 达标
二氯甲烷 μg/kg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616×10-3 达标
1,2-二氯丙烷 μg/kg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5×10-3 达标
1,1,1,2-四氯乙烷 μg/kg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0×10-3 达标
1,1,2,2-四氯乙烷 μg/kg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6.8×10-3 达标
四氯乙烯 μg/kg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53×10-3 达标
1,1,1-三氯乙烷 μg/kg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840×10-3 达标
1,1,2-三氯乙烷 μg/kg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2.8×10-3 达标
三氯乙烯 μg/kg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2.8×10-3 达标
1,2,3-三氯丙烷 μg/kg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0.5×10-3 达标
氯乙烯 μg/kg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0.43×10-3 达标
苯 μg/kg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4×10-3 达标
氯苯 μg/kg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270×10-3 达标
1,2-二氯苯 μg/kg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560×10-3 达标
1,4-二氯苯 μg/kg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20×10-3 达标
乙苯 μg/kg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28×10-3 达标
苯乙烯 μg/kg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290×10-3 达标
甲苯 μg/kg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200×10-3 达标
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μg/kg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570×10-3 达标
邻二甲苯 μg/kg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640×10-3 达标
硝基苯 mg/kg <0.09 <0.09 <0.09 <0.09 <0.09 <0.09 <0.09 <0.09 <0.09 <0.09 <0.09 <0.09 76 达标
苯胺 μg/kg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260×10-3 达标
2-氯酚 mg/kg <0.06 <0.06 <0.06 <0.06 <0.06 <0.06 <0.06 <0.06 <0.06 <0.06 <0.06 <0.06 2256 达标
苯并(a)蒽 mg/kg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15 达标
苯并(a)芘 mg/kg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1.5 达标
苯并(b)荧蒽 mg/kg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15 达标
苯并(k)荧蒽 mg/kg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151 达标
䓛 mg/kg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1293 达标
二苯并(a,h)蒽 mg/kg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1.5 达标
茚并(1,2,3-cd)芘 mg/kg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15 达标
萘 mg/kg <0.09 <0.09 <0.09 <0.09 <0.09 <0.09 <0.09 <0.09 <0.09 <0.09 <0.09 <0.09 70 达标
石油烃(C10-40) mg/kg <0.120 <0.120 <0.120 <0.120 <0.120 <0.120 <0.120 <0.120 <0.120 <0.120 <0.120 <0.120 4500 达标
 
由监测结果可知,该地区土壤中各项污染物指标均满足《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发布稿)中“第二类用地筛选值”的要求。
5.3.5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通过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区域植被以林木、低矮灌木丛、茅草等为主,无百年以上的古树或具有历史价值意义与社会较大影响的名木,也无明显的其它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繁殖活动的踪迹。
 
5.4区域污染源调查
经现状调查,本项目周边排放同类污染源的企业主要有嵊州市金城乳化剂有限公司,排污情况详见表5.4-1。为已建的企业,无其他与本项目排放同类污染源的在建项目。在本次环评监测期间,周围企业均正常生产,故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已包含周围企业的现有污染源。
表5.4-1  本项目区域同类污染源调查结果
序号 企业名称 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t/a)
SO2 NOx 烟尘 VOCs
1 嵊州市金城乳化剂有限公司 1.18 0.724 0.035 0.42
6  环境质量影响预测与评价
6.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6.1.1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分析
在整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对空气环境构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来自于施工现场的扬尘。在施工作业时注意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有意识的保护措施,晴天增加道路及场地洒水次数,尽量避免对其产生影响。由于施工期的影响为短期影响,工程结束后影响将消失。
本项目施工过程用到的施工机械,主要有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平地机等机械都可以产生一定量废气,考虑到施工期较短切影响范围有限,故可以认为其环境可以接受。
故本项目施工期对周围大气环境影响不大。
6.1.2水环境质量影响分析
施工阶段对周围水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来自于生活污水和混凝土保养水、地面冲洗水、设备清洗水及泥浆水等施工废水。
施工期间要求将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排放标准后经厂区内现有污水管网纳管送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后外排,避免对附近沟渠地表水环境影响。要求施工废水经格栅、沉淀池处理后上清液可综合用于运输路面洒水、施工场地洒水等,防止出现施工废水乱流乱排,造成水质污染。
采取上述措施后,本项目施工期废水对周边水环境影响不大。
6.1.3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的噪声主要来自于各种施工机械和车辆运输产生的作业噪声,以及材料运输车的作业噪声。
施工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会使用不同的机械设备,使施工现场产生具有强度较高、无规则、不连续等特点的噪声。其强度与施工机械的功率、工作状态等因素都有关。一些常用的建筑机械的峰值噪声及其随距离的衰减见表6.1-1。
要求本项目施工期间必须严格遵守《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要求,进行施工时间、施工噪声的控制,施工机械尽可能选取运行良好的低噪声设备,禁止在夜间施工。对于不可避免必须连续施工的作业,必须向嵊州市生态环境分局提出申请,在领取允许夜间施工的证明并征得附近住户的同意后,方可在夜间开展施工。同时,桩基作业尽可能采用低噪声的液压静力压桩机,避免采用冲击式打桩机,减少区域噪声。
本项目的施工建设影响为间歇式的暂时影响,时间较短,且只要施工单位做好噪声防范工作,夜间尽量不施工,本项目施工期噪声对周围住户的影响不大。
表6.1-1  主要施工机械峰值噪声及其传播声级(dB)
声源 峰值 距离(m)
15 20 60 120
载重车 95 84~89 78~83 72~77 66~71
混凝土搅拌机 105 85 79 73 67
装载机 93 80~89 74~82 68~77 60~71
推土机 107 87~102 81~96 75~90 69~84
打桩机 105 95 89 83 77
自卸机 108 88 82 76 70
气锤 108 88 82 76 70
叉式升降机 100 95 89 83 77
起重机 104 75~88 69~82 63~76 55~70
挖掘机 89 79 73 66 60
 
6.1.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施工中的废建筑材料。
生活垃圾经临时垃圾箱统一收集后,送城市环卫部门处理;废建筑材料应尽量回收再利用,严禁随意倾倒,剩余部分与生活垃圾一起送环卫部门处理。
采取上述措施后,本项目固体废物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6.2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6.2.1空气环境影响分析
6.2.1.1评价因子
据本项目建设特征,其主要的污染物为水油相制备工房产生的少量非甲烷总烃以及敏化工段产生的少量醋酸废气。根据工程分析,综合考虑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速率及其有毒有害特征,选择非甲烷总烃和醋酸作为本次评价预测因子。
6.2.1.2评价标准
本报告书中对非甲烷总烃的环境空气预测结果的分析评价参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中相关取值,醋酸采用前苏联居民区大气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标准,评价采用的标准值见表6.2-1。
表6.2-1  本项目大气污染物预测评价标准(mg/m3)
评价因子 评价时段 标准值(mg/m3) 标准来源
NMHC 一次值 2.0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
醋酸 最大一次 0.2 前苏联居民区大气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标准
 
6.2.1.3污染源及污染物参数
项目主要大气污染源为水油相制备工房无组织排放的非甲烷总烃以及乳化炸药生产线敏化工段产生的醋酸废气,本项目污染源排放情况见表6.2-2和6.2-3。
表6.2-2  本项目无组织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序号 污染源 类型 污染物 面源宽度(m) 面源长度(m) 与正北角夹角° 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 年排放小时数(h) 排放速率(kg/h)
1 水油相制备工房 无组织 非甲烷总烃 18 25 45 2 1500 0.007
2 乳化炸药生产线Ⅰ 无组织 醋酸 22 38 45 2 3500 0.0006
3 乳化炸药生产线Ⅱ 无组织 醋酸 52 14 45 2 3500 0.0006
表6.2-3  本项目有组织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序号 污染源 类型 污染物 排气筒高度(m) 排气筒内径(m) 烟气出口温度(℃) 烟气流量(m3/h) 年排放小时数(h) 排放速率(kg/h)
1 水油相制备工房排气筒FQ-1# 有组织 非甲烷总烃 15 0.3 25 1000 1500 0.06
2 乳化炸药生产线Ⅰ排气筒FQ-2# 有组织 醋酸 12 0.3 25 1000 3500 0.0054
3 乳化炸药生产线Ⅱ排气筒FQ-3# 有组织 醋酸 12 0.3 25 1000 3500 0.0054
 
6.2.1.4估算模型参数的选取
选取《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中附录A.1的估算模型AERSCREEN,该估算模型所用参数见表6.2-4。
 
表6.2-4  估算模型参数表
参数 取值
城市农村/选项 城市/农村 农村
人口数(城市人口数) /
最高环境温度 40.7°C
最低环境温度 -10.1°C
土地利用类型 农作地
区域湿度条件 1
是否考虑地形 考虑地形 是
地形数据分辨率/m 90
是否考虑海岸线熏烟 考虑海岸线熏烟 否
海岸线距离/km /
海岸线方向/o /
 
6.2.1.5大气环境影响评级工作等级
本项目估算模型计算结果详见6.2-5所示。
 
表6.2-5  本项目主要污染源估算模型计算结果表
下风向距离/m 无组织 有组织
水油相制备工房非甲烷总烃 乳化炸药生产线Ⅰ醋酸 乳化炸药生产线Ⅱ醋酸 水油相制备工房非甲烷总烃FQ-1# 乳化炸药生产线Ⅰ
FQ-2# 乳化炸药生产线Ⅱ
FQ-2#
预测质量浓度/(mg/m3) 占标率/% 预测质量浓度/(mg/m3) 占标率/% 预测质量浓度/(mg/m3) 占标率/% 预测质量浓度/(mg/m3) 占标率/% 预测质量浓度/(mg/m3) 占标率/% 预测质量浓度/(mg/m3) 占标率/%
10 6.12E-02 3.06 3.78E-03 1.89 4.40E-03 2.2 1.12E-04 0.01 5.70E-04 0.29 7.07E-04 0.35
22 7.26E-02 3.63 / / / / / / / / / /
25 7.18E-02 3.59 5.16E-03 2.58 5.74E-03 2.87 2.48E-05 0 2.81E-04 0.14 2.26E-04 0.11
27 / / 5.19E-03 2.6 / / / / / / / /
28 / / / / 5.90E-03 2.95 / / / / / /
50 5.56E-02 2.78 4.47E-03 2.24 5.08E-03 2.54 5.59E-05 0 5.14E-04 0.26 5.04E-04 0.25
75 4.16E-02 2.08 3.46E-03 1.73 3.76E-03 1.88 5.37E-05 0 4.88E-04 0.24 4.83E-04 0.24
100 3.38E-02 1.69 2.75E-03 1.37 3.05E-03 1.53 4.26E-05 0 4.11E-04 0.21 3.84E-04 0.19
125 3.11E-02 1.55 2.56E-03 1.28 2.78E-03 1.39 3.81E-05 0 3.85E-04 0.19 3.43E-04 0.17
150 2.82E-02 1.41 2.35E-03 1.17 2.51E-03 1.25 3.76E-05 0 3.49E-04 0.17 3.02E-04 0.15
175 2.56E-02 1.28 2.14E-03 1.07 2.26E-03 1.13 3.38E-05 0 3.39E-04 0.17 2.65E-04 0.13
200 2.33E-02 1.16 1.96E-03 0.98 2.05E-03 1.02 2.98E-05 0 3.02E-04 0.15 2.45E-04 0.12
225 2.13E-02 1.06 1.79E-03 0.9 1.86E-03 0.93 3.03E-05 0 2.74E-04 0.14 2.25E-04 0.11
250 1.95E-02 0.97 1.65E-03 0.82 1.70E-03 0.85 2.78E-05 0 3.09E-04 0.15 2.09E-04 0.1
275 1.79E-02 0.89 1.52E-03 0.76 1.56E-03 0.78 2.57E-05 0 2.87E-04 0.14 2.20E-04 0.11
300 1.65E-02 0.83 1.40E-03 0.7 1.44E-03 0.72 2.40E-05 0 2.68E-04 0.13 2.05E-04 0.1
400 1.24E-02 0.62 1.05E-03 0.53 1.07E-03 0.54 2.54E-05 0 2.64E-04 0.13 2.52E-04 0.13
500 9.82E-03 0.49 8.28E-04 0.41 8.46E-04 0.42 2.18E-05 0 2.46E-04 0.12 1.96E-04 0.1
600 7.95E-03 0.4 6.73E-04 0.34 6.84E-04 0.34 2.37E-05 0 2.14E-04 0.11 1.72E-04 0.09
700 6.61E-03 0.33 5.69E-04 0.28 5.69E-04 0.28 2.97E-05 0 1.02E-03 0.51 1.90E-04 0.1
800 5.61E-03 0.28 4.83E-04 0.24 4.83E-04 0.24 1.20E-04 0.01 1.07E-03 0.54 4.77E-04 0.24
900 4.85E-03 0.24 4.18E-04 0.21 4.18E-04 0.21 1.08E-04 0.01 1.09E-03 0.54 9.25E-04 0.46
929 / / / / / / / / 1.54E-03 0.77 / /
1000 4.25E-03 0.21 3.66E-04 0.18 3.66E-04 0.18 1.56E-04 0.01 8.51E-04 0.43 8.73E-04 0.44
1002 / / / / / / 1.56E-04 0.01 / / / /
1040 / / / / / / / / / / 1.35E-03 0.68
1100 3.77E-03 0.19 3.25E-04 0.16 3.24E-04 0.16 1.39E-04 0.01 9.23E-04 0.46 1.18E-03 0.59
1200 3.37E-03 0.17 2.90E-04 0.15 2.90E-04 0.15 1.18E-04 0.01 1.13E-03 0.56 1.05E-03 0.53
1300 3.05E-03 0.15 2.62E-04 0.13 2.62E-04 0.13 1.14E-04 0.01 7.32E-04 0.37 1.01E-03 0.51
1400 2.77E-03 0.14 2.38E-04 0.12 2.38E-04 0.12 7.75E-05 0 8.91E-04 0.45 7.80E-04 0.39
1500 2.53E-03 0.13 2.18E-04 0.11 2.18E-04 0.11 9.01E-05 0 7.50E-04 0.38 8.58E-04 0.43
1600 2.33E-03 0.12 2.01E-04 0.1 2.00E-04 0.1 8.27E-05 0 7.39E-04 0.37 7.49E-04 0.37
1700 2.15E-03 0.11 1.85E-04 0.09 1.85E-04 0.09 7.19E-05 0 7.02E-04 0.35 7.17E-04 0.36
1800 2.00E-03 0.1 1.72E-04 0.09 1.72E-04 0.09 7.37E-05 0 6.78E-04 0.34 6.77E-04 0.34
1900 1.86E-03 0.09 1.60E-04 0.08 1.60E-04 0.08 7.06E-05 0 4.48E-04 0.22 6.32E-04 0.32
2000 1.74E-03 0.09 1.50E-04 0.07 1.50E-04 0.07 4.92E-05 0 4.32E-04 0.22 5.88E-04 0.29
2100 1.63E-03 0.08 1.41E-04 0.07 1.41E-04 0.07 5.34E-05 0 5.40E-04 0.27 5.41E-04 0.27
2200 1.54E-03 0.08 1.32E-04 0.07 1.32E-04 0.07 5.20E-05 0 4.04E-04 0.2 4.77E-04 0.24
2300 1.45E-03 0.07 1.25E-04 0.06 1.25E-04 0.06 5.05E-05 0 4.61E-04 0.23 4.80E-04 0.24
2400 1.37E-03 0.07 1.18E-04 0.06 1.18E-04 0.06 5.09E-05 0 5.31E-04 0.27 4.69E-04 0.23
2500 1.30E-03 0.06 1.12E-04 0.06 1.12E-04 0.06 4.88E-05 0 5.09E-04 0.25 4.42E-04 0.22
下风向最大质量浓度及占标率 7.26E-02 3.63 5.19E-03 2.6 5.90E-03 2.95 1.56E-04 0.01 1.54E-03 0.77 1.35E-03 0.68
D10%最远距离(m) 0 
 
根据表6.2-5可知,本项目水油相制备工房无组织排放的非甲烷总烃的最大贡献浓度为7.26E-02mg/m3,Pmax值为3.63%,D10%为0m,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分级判据,本项目1%≤Pmax<10%,同时由于本项目不属于高耗能化工项目,也未使用高污染燃料,本项目主要以复配为主,是较简单的化工项目,故评价等级不用提升一级,综上故确定本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评价范围为以生产区为中心区域,自生产区厂界外延2.5km的矩形区域。
根据大气导则的要求,大气二级评价项目不进行进一步预测与评价,只对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核算。
6.2.1.6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核算
本项目主要大气污染源为水油相制备工房无组织排放的非甲烷总烃以及乳化炸药生产线敏化工段产生的醋酸废气,本节主要对上述废气污染物进行核算,详见表6.2-6~6.2-9。
表6.2-6  大气污染物有组织排放量核算表
序号 排放口编号 污染物 核算排放浓度/(μg/m3) 核算排放速率/(kg/h) 核算年排放量/(t/a)
 
主要排放口
1 FQ-1# 非甲烷总烃 60000 0.06 0.09
2 FQ-2# 醋酸 5400 0.0054 0.018
3 FQ-3# 醋酸 5400 0.0054 0.018
主要排放口合计 非甲烷总烃 0.09
醋酸 0.036
全厂有组织排放总计
全厂有组织排放总计 非甲烷总烃 0.09
醋酸 0.036
表6.2-7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量核算表
序号 排放口
编号 产污
环节 污染物 主要污染防治措施 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年排放量
/(t/a)
标准名称 浓度限值/(μg/m3) 
1 水油相制备工房 熔蜡 非甲烷总烃 集气罩收集后高空排放 GB16297-1996 4000 0.01
2 乳化炸药生产线Ⅰ 敏化工段 醋酸 / / 0.002
3 乳化炸药生产线Ⅱ / 0.002
无组织排放总计
无组织排放总计 非甲烷总烃 0.01
醋酸 0.004
 
表6.2-8  大气污染物年排放量核算表
序号 污染物 年排放量
1 非甲烷总烃 0.1
2 醋酸 0.04
表6.2-9  污染源非正常排放量核算表
序号 污染源 非正常排放原因 污染物 非正常排放浓度/(μg/m3) 非正常排放速率/(kg/h) 单次持续时间/h 年发生频次/次 应对措施
1 水油相制备工房 收集装置故障,全部无组织 非甲烷总烃 / 0.067 2h 1次 停车整改
2 乳化炸药生产线Ⅰ 醋酸 / 0.006 2h 1次 停车整改
3 乳化炸药生产线Ⅱ 醋酸 / 0.006 2h 1次 停车整改
 
6.2.1.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
表6.2-10  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
工作内容 自查项目
评价等级与范围 评价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评价范围 边长=50km□ 边长=5~50km□ 边长=5km√
评价
因子 评价因子 基本污染物(SO2、NO2、PM2.5、PM10、CO、O3)
其他污染物(非甲烷总烃) 包括二次PM2.5□
不包括二次PM2.5√
评价
标准 评价标准 国家标准√ 地方标准□ 附录D□ 其他标准√
现状
评价 环境功能区划 一类区□ 二类区√ 一类区和二类区□
评价基准年 (2017)年
环境空气质量
现状调查数据来源 长期例行监测数据□ 主管部门发布的数据√ 现状补充监测√
现状评价 达标区□ 非达标区√
污染源
调查 调查内容 本项目正常排放源√
本项目非正常排放源√
现有污染源√ 拟替代的
污染源□ 其他在建、
拟建污染源□ 区域污染源□
环境监测计划 污染源监测 监测因子(非甲烷总烃、醋酸) 有组织废气监测√
无组织废气监测√ 无监测□
环境质量监测 监测因子(非甲烷总烃) 监测点位数(1个) 无监测□
注:“□”为勾选项,填“√”,“()”为内容填写项。
6.2.2水环境影响分析
6.2.2.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中5.2节工作等级的确定方法,结合项目工程分析结果,本项目属于水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水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判定详见表6.2-11。
表6.2-11  水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判定
评价等级 判定依据
排放方式 废水排放量Q/(m3/d);
水污染物单量数W/(无量纲)
一级 直接排放 Q≥20000或W≥600000
二级 直接排放 其他
三级A 直接排放 Q<200且W<6000
三级B 间接排放 -
 
本项目建成后产生的车间地面清洗废水和生活污水均经厂内预处理达标后接入区域截污管网送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外排,根据表6.2-11判定本项目地表水评价等级为三级B。
根据导则7.1.2,三级B可不进行水环境影响预测。根据导则8.1.2,主要评价内容包括:1、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有效性评价;2、依托污水处理设施的环境可行性评价。
6.2.2.2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有效性评价
企业排放废水主要为员工生活污水以及少量的车间地面冲洗废水,污水水简单,未非持久性污染物。车间地面冲洗水经二级隔油、沉淀过滤预处理,食堂含油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一起经化粪池处理后均能达到三级纳管标准(COD<500mg/L、氨氮<35mg/L、SS<400mg/L、石油类<20mg/L)。
6.2.2.3依托污水处理设施的环境可行性评价
本项目位于嵊州市仙岩镇化工路62号,东南侧约1.3km即为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属于该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目前区域截污管网均已铺设,企业产生的废水均可接入管网送至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外排。此外,经调查该污水处理厂设计污水处理能力为22.5万m3/d,本项目废水日排放量为21.9t/d,仅占该污水处理站设计处理能力的0.01%,目前,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尚有充足容量容纳本项目废水。而且本项目产生的废水主要为员工生活污水以及少量的车间地面冲洗废水,水质简单,地面冲洗水经二级隔油、氧化、沉淀过滤预处理,食堂含油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一起经化粪池处理后均能达到三级标准的要求,满足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要求,不会对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造成冲击。
综上所述,本项目废水依托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处理是可行的,不会对周围的地表水环境产生影响。
6.2.2.4废水污染源排放量信息表
① 废水类别、污染物及污染治理设施信息表
表6.2-12  废水类别、污染物及污染治理设施信息表
序号 废水类别 污染物种类 排放去向 排放规律 污染治理设施 排放口编号 排放口设置是否符合要求 排放口类型
编号 名称 工艺 
1 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 COD、氨氮、石油类、SS 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 间接排放 TW001 化粪池、隔油池 隔油预处理 DW001 是 企业总排口
隔油池、沉淀池 隔油、氧化、沉淀 
表6.2-13  废水间接排放口基本情况表
序号 排放口编号 排放口经纬度 废水排放量万吨/a 排放规律 间歇排
放时段 受纳污水处理厂信息
经度° 纬度° 名称 污染物种类 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浓度限值mg/L
1 DW001 120.808 29.678 0.5476 间歇 8:00-22:00 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 COD 50
氨氮 5
SS 10
石油类 1
 
表6.2-14  废水污染物排放信息表(改建、扩建项目)
序号 排放口编号 污染物种类 排放浓度/(mg/L) 新增日排放量/(t/d) 全厂日排放量/(t/d) 新增年排放量/(t/a) 全厂年排放量/(t/a)
1 DW001 COD 50 -1.11×10-3 1.096×10-3 -0.2781 0.274
氨氮 5 -2.24×10-4 1.096×10-4 -0.056 0.027
SS 10 2.2×10-4 2.19×10-4 0.055 0.055
石油类 1 2.0×10-5 2.0×10-5 0.005 0.005
全厂排放口合计 COD -0.2781 0.274
NH3-N -0.056 0.027
SS 0.055 0.055
石油类 0.005 0.005
 
6.2.2.5地表水环境影响自查表
本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自查表详见表6.2-15。
表6.2-12  建设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
工作内容 自查项目
影响识别 影响类型 水污染影响型√;水文要素影响型□
水环境保护目标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取水口□;涉水的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重点保护与珍稀水生生物的栖息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等渔业水体□;涉水的风景名胜区□;其他□
影响途径 水污染影响型 水文要素影响型
直接排放□;间接排放√;其他□ 水温□;径流□;水域面积□
影响因子 持久性污染物□;有毒有害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pH值□;热污染□;富营养化□;其他□ 水温□;水位(水深)□;流速□;流量□;其他□
评价等级 水污染影响型 水文要素影响型
一级□;二级□;三级A□;三级B√ 一级□;二级□;三级□
查 区域污染源 调查项目 数据来源
已建□;在建□;拟建□;其他□ 拟替代的污染源□ 排污许可证□;环评□;环保验收□;既有实测□;现场监测□;入河排放口数据□;其他□
受影响水体水环境质量 调查时期 数据来源
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冰封期□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生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补充监测□;其他□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未开发□;开发量40%以下□;开发量40%以上□
水文情势调查 调查时期 数据来源
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冰封期□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水行政主管部门□;补充监测□;其他□
补充监测 监测时期 监测因子 监测断面或点位
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冰封期□春季 □;夏季□;秋季□;冬季□ ( ) 监测断面或点位个数( )个
现状评价 评价范围 河流:长度( )km;湖库、河口及近岸海域:面积( )km2
评价因子 (pH、DO、COD、总磷、氨氮、石油类)
评价标准 河流、湖库、河口: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近岸海域: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规划年评价标准( )
评价时期 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冰封期□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评价结论 水环境功能区或水功能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状况□:达标√;不达标□
水环境控制单元或断面水质达标状况□:达标□;不达标□
水环境保护目标质量状况□:达标□;不达标□
对照断面、控制断面等代表性断面的水质状况□:达标□;不达标□
底泥污染评价□
水资源与开发利用程度及其水文情势评价□
水环境质量回顾评价□
流域(区域)水资源(包括水能资源)与开发利用总体状况、生态流量管理要求与现状满足程度、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空间的水流状况与河湖演变状况□
影响预测 预测范围 河流:长度( )km;湖库、河口及近岸海域:面积( )km2
预测因子 ( )
预测时期   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冰封期□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设计水文条件□
预测情景 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设计水文条件□
预测方法 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设计水文条件□
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有效性评价 区(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替代削减源□
影响评价 水环境影响评价 排放口混合区外满足水环境管理要求□
水环境功能区或水功能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
满足水环境保护目标水域水环境质量要求□
水环境控制单元或断面水质达标□满足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要求,重点行业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满足等量或减量替代要求□
满足区(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要求□水文要素影响型建设项目同时应包括水文情势变化评价、主要水文特征值影响评价、生态流量符合性评价□
对于新设或调整入河(湖库、近岸海域)排放口的建设项目,应包括排放口设置的环境合理性评价□满足生态保护红线、水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管理要求□
污染源排放量核算 污染物名称 排放量/(t/a) 排放浓度/(mg/L)
(COD) (0.274) (50)
(氨氮) (0.027) (5)
替代源排放情况 污染源名称 排污许可证编号 污染物名称 排放量/(t/a) 排放浓度/(mg/L)
(    ) (       ) (    ) (    ) (    )
生态流量确定 生态流量:一般水期( )m3/s;鱼类繁殖期( )m3/s;其他( )m3/s生态水位:一般水期( )m;鱼类繁殖期( )m;其他( )m
防治措施 环保措施   污水处理设施√;水文减缓设施□;生态流量保障设施□;区域削减□;依托其他工程措施□;其他□
监测计划 环境质量 污染源
监测方式 手动□;自动□;无监测√ 手动√;自动□;无监测□
监测点位 ( ) ( 1 )
监测因子 ( ) (COD、氨氮 )
污染物排放清单 污水排放量5476.2t/a,合计COD排放0.274t/a,氨氮排放量为0.027t/a。
评价结论 可以接受√;不可以接受□
注:“□”为勾选项,可√;“( )”为内容填写项;“备注”为其他补充内
 
6.2.3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6.2.3.1环境水文地质及地下水类型
场地地下水埋深较浅,属裂隙水类型。勘查期间测得静水位埋深在地表以下5.50~7.00m之间,标高55.37~57.35m左右。场地地下水为接受大气降水渗入补给,随季节不同地下水位会有所升降。变化幅度大约在0.50m左右,②号层是赋存裂隙水的主要层位。根据地理环境观察及周围环境的了解,本场地周边及上游都未发现污染源存在,结合本场地Z1、Z6钻孔取水样分析,地下水水质为重碳酸·硫酸—钙·钠型淡水。
6.2.3.2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1、原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通过对项目区进行调查发现调查区内不存在天然劣质水,同时不存在地方性疾病等环境问题,所以在本项目地下水环境评价过程中不存在原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2、地下水开采问题
项目评价区内的用水活动主要包括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取自自来水,大部分农业用水水源取自河系水等地表水体,只有个别居民通过打井取水供生活洗涤使用但是取水量较少,不作为饮用水,不会对地下水水体产生影响。所以本项目在环境评价中不考虑地下水开采问题。
3、人类活动调查
调查区内人类活动以工业生产为主。调查区内的居民,居民日常生活以参加工业生产和农业作业为主,调查区内不存在生态保护区;工业生产主要以二类工业为主。
4、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项目所在地周边主要分布为工业企业,没有发现明显的针对地下水排污现象,因此区域内可能的污染源主要为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水渗漏。
6.2.3.3地下水潜在污染源分析
根据项目特点和工程分析,本项目生产废水收集池等均有可能是地下水的主要潜在污染源。根据本项目平面布置和工艺情况分析,如果是厂区废水收集池发生渗漏,从水文地质角度来讲,这类事故持续时间较短,可视为瞬时性。
同时根据分析,本场地土为中软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型为类,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地面存在缓慢沉降的可能性,可能会危及污水水池等的防渗结构和防渗性能。
表6.2-16  地下水潜在污染源及污染形式汇总
污染源 发生原因 污染形式 污染物 发生阶段
生产废水收集池 裂缝渗漏 瞬时性 CODCr 氨氮 服务期中或期满后
 
6.2.3.4地下水预测模型及相关参数选择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二级评价中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采用数值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时可采用解析法。本工程评价范围内水文地质条件都相对简单,因此采用解析法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该法主要特点是不同于数值模型,其在解析计算时未考虑地下水流向。
建设单位设计在厂区容易出现地下水污染威胁的废水收集池做好防渗防漏工作,同时池体铺设人工防渗膜,池底进行水泥硬化,在做好各个细节的防渗防漏措施和地下水污染事故应急设施,按照环境监控计划做好地下水定期取样监测的基础上,正常情况下,本项目对地下水的环境污染威胁较小。但是在非正常工况下,废水收集池防渗系统出现破损而导致渗漏时,则会对厂址区域的地下水形成较大的污染威胁。
第二章节已分析,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判定本项目的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二级。因此本章节针对厂区地下水二级评价采用解析解方法预测污染源在非正常工况下,防渗系统出现破损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1) 地下水预测模型概化
厂区地下水流向整体上呈一维流动,地下水水位动态稳定,因此污染物在浅层含水层中迁移,可概化为瞬时注入示踪剂(平面瞬时点源)的一维稳定流动二维水流动力弥散问题,当取平行地下水流动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时,则污染物浓度分布模型如下:
 
 
 
 
式中:x,y——计算点处的位置坐标;
      t——时间,d;
      C(x,y,t)——t时刻点x,y处的示踪剂浓度,g/L;
      M——含水层的厚度,m;
      mM——瞬时注入的示踪剂质量,kg;
      u——水流速度,m/d;
      n——有效孔隙度,无量纲;
      DL——污染物纵向弥散系数,m2/d;
      DT——污染物横向弥散系数,m2/d;
      π——圆周率。
为了便于模型计算,将地下水动力学模式中预测各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扩散作以下假定:
① 污染物进入地下水中对流场没有明显的影响;
② 预测区内的地下水是稳定流;
③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按“活塞推挤”方式进行;
④ 预测区内含水层的基本参数(如渗透系数、厚度、有效孔隙度等)不变。
在上述概化条件中,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动力特征,非正常工况情景下,废水中污染物的扩散速度进行预测。
这样假定的理由是:
①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行非常复杂,影响因素除对流、弥散作用以外,还存在物理、化学、微生物等作用,这些作用常常会使污染浓度衰减。目前国际上对这些作用参数的准确获取还存在着困难;
② 从保守性角度考虑,假设污染质在运移中不与含水层介质发生反应,可以被认为是保守型污染质,只按保守型污染质来计算,即只考虑运移过程中的对流、弥散作用。在国际上有很多用保守型污染质作为模拟因子的环境质量评价的成功实例;
③ 保守型考虑符合工程设计的思想。
(2) 模型参数的选取
利用所选取的污染物迁移模型,能否达到对污染物迁移过程的合理预测,关键就在于模型参数的选取和确定是否正确合理。
本次预测所用模型需要的参数有:含水层厚度M;外泄污染物质量mM;岩层的有效孔隙度n;水流速度u;污染物纵向弥散系数DL;污染物横向弥散系数DT,这些参数类比区域勘察成果资料及经验数据来确定。
① 含水层厚度M
本次评价主要考虑评价区内地下水浅层含水层,主要为②-1层砂质粉土和②-2层砂质粉土夹粉砂,根据附近区域勘察成果资料,②-1层砂质粉土层厚为0.90~6.50m,②-2层砂质粉土夹粉砂层厚2.60~7.50m,合计两层的层厚为3.50~14.00m,平均为8.7m。
② 瞬时注入的示踪剂质量mM
本工程废水收集池为4×1.5×1.2m,若池底发生破损,污水泄漏至地下水中,按池底部5%的面积出现破裂。根据地勘报告,上层土体冲填土及砂质粉土层水平渗透系数约在0.35~0.46m/d。不考虑渗漏过程中包气带对污染物的吸附阻滞过程,视为污染物全部进入潜水含水层,考虑到本项目车间地面冲洗水为间断产生,平均每个月冲洗一次,每次产生量为1.35t,此外考虑到本次地下水监测计划拟每季度监测一次,则最大渗漏量按4.05m3计算,主要污染物浓度为CODCr为500mg/L、氨氮为200mg/L、石油类200mg/L。则每次泄漏的CODCr质量为2.025kg,泄漏的氨氮和石油类质量为0.8kg。
③ 岩层的有效孔隙度ne
区域为砂质粉土和砂质粉土夹粉砂层,ne取经验值0.46。
④ 水流速度u
根据区域的详细勘察报告,含水层渗透系数为0.35~0.46m/d,平均取0.40m/d,结合场地地下水水位梯度(约0.01),则地下水的实际水流速度u为0.40×0.01/0.46=0.0087m/d。
⑤ 污染物纵向弥散系数DL
参考Gelhar等人关于纵向弥散度与观测尺度关系的理论,根据本次场地的研究尺度,模型计算中纵向弥散度选用10m。
由此估算区域含水层的纵向弥散系数为:
DL=10.0m×0.0087m/d=0.087m2/d。
⑥ 污染物横向弥散系数DT
根据经验一般DT/DL=0.1,因此DT取为0.0087m2/d。
各模型中参数取值见下表6.2-14。
表6.2-17  各模型中预测参数取值
项目 渗透系数k
(m/d) 水力坡度I 有效孔隙度n 地下水流速u
(m/d) 纵向弥散系数
(m2/d) 横向弥散系数
(m2/d)
取值 0.40 0.01 0.46 0.0087 0.087 0.0087
 
6.2.3.5污染源及污染因子识别
(1) 污染源识别
企业污水处理站设计采用隔油、氧化、沉淀的工艺处理车间地面冲洗水,污水经厂内预处理达到接管标准后接入管网,设置生产废水收集池,坚持环境最大不利影响的预测原则,考虑生产废水收集池防渗系统出现破损导致废水泄漏入渗进地下水含水层内。
(2) 污染因子识别
根据工程分析可知,厂区污水处理站废水中的主要污染因子为CODCr、氨氮和石油类,根据识别确定本项目地下水预测污染因子为CODCr和氨氮,排放浓度分别为500mg/L和200mg/L。
6.2.3.6预测内容及评价标准
项目建设期和服务期满后用水量和排水量均很小,对地下水流场及水质影响极弱,因此报告仅对生产运行期可能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
本项目地下水水质标准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的Ⅲ类标准,地下水影响评价时,将模型所得的浓度增量值和本底值进行叠加后,对照水质标准进行评价,模型计算时CODCr源强按CODMn计算,因《地下水水质标准》中无CODCr标准,因此评价时将CODCr转化为CODMn进行评价。
 
表6.2-18  主要污染物标准值及本底值
污染物 标准值(mg/L) 本底值(mg/L)
CODMn 3.0 2.68
氨氮 0.50 0.146
注:CODCr:CODMn=2.5
 
6.2.3.7影响预测分析
(1) 下游监测井地下水浓度分析
环评建议厂区地下水监测井布置在距厂区生产废水收集池北侧10m处(坐标为0,10)。将确定的参数代入预测模型,便可以求出含水层在任何时刻的污染物污染浓度的分布情况。生产废水收集池泄漏的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浓度变化趋势见下图6.2-1和图6.2-2。从图可以看出,本项目高浓度废水收集池发生泄漏后下游10m监控井中,泄漏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浓度贡献值呈先缓慢上升后急速下降的趋势,在渗漏第2000d,监测井中的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045mg/L(CODCr为0.11mg/L)和0.044mg/L。
(2) 下游浓度变化情况分析
高浓度废水收集池泄漏下游地下水浓度变化情况见下表6.2-19和表6.2-20。
表6.2-19  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对地下水影响预测结果(mg/L)
时间(d) 离渗漏点距离(m)
(0,0) (5,5) (10,10) (15,15) (20,20) (25,25) (30,30)
10 58.42 3.60 5.09 1.66 0 0 0
100 5.72 0.0027 1.767 1.57 1.91 3.18 7.25
365 1.48 0.218 0.0004 1.082 3.64 1.61 9.38
1000 0.471 0.274 0.033 0.0008 4.13 4.32 9.32
10000 0.007 0.008 0.008 0.007 0.005 0.003 0.002
 
 
 
 
 
 
 
 
 
 
 
 
 
表6.2-20  污染物氨氮对地下水影响预测结果(mg/L)
时间(d) 离渗漏点距离(m)
(0,0) (5,5) (10,10) (15,15) (20,20) (25,25) (30,30)
10 57.70 3.55 5.03 1.63 0 0 0
100 5.66 0.003 1.75 1.55 1.89 3.14 7.16
365 1.46 0.216 0.0004 1.068 3.59 1.59 9.28
1000 0.47 0.271 0.033 0.0008 4.08 4.27 9.21
10000 0.007 0.008 0.008 0.007 0.005 0.003 0.002
 
6.2.3.8小结
从项目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本项目潜水含水层岩土渗透性较差,地下水渗流速度极小,污染物不易扩散。根据预测结果分析,污染物扩散对地下水水质影响范围随着时间扩大但浓度减小。虽然对地下水的污染影响范围较小,仅局限在附近的局部区域,但污染影响毕竟在存在的,且地下水一旦遭受污染,自清洁条件较差,污染具有长期性。因此建议业主首先确保项目内污水收集池的防渗防漏情况,加强管理,定期监测观测井,确保不发生泄漏。如在发生意外泄露的情形下,要在泄露初期及时控制污染物向下游进行运移扩散,综合采取水动力控制、抽采或阻隔等方法,在污染物进一步运移扩散前将其控制、处理,避免对下游地下水造成污染影响。避免在项目运营过程中造成地下水污染。
 
6.2.4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6.2.4.1噪声预测模式
本次技改项目于乳胶基质制备工房和不合格品处理工房新增部分设备,乳胶基质制备工房的主要高噪声设备为各种泵类,产生的噪声可达到75~85dB,不合格品处理工房的主要生产设备为装药机、敏化机,噪声为65~80dB。本环评将生产区乳胶基质制备工房和不合格品处理工房作为整体声源预测。项目投产后,车间内各设备噪声将形成混响声场,然后通过厂房的墙、门窗等向外传播对周围环境噪声影响。
噪声预测采用Stueber模式,假设各生产设备在车间内的混响声场是稳定的、均匀的,将噪声设备所在的建筑物看作一个噪声源,根据建筑物的平面尺寸大小,将其作为整体声源处理。
整体声源计算模式为:
Lp=Lw-ΣAi                                  (1)
式中:Lp──受声点的声级,dBA;
ΣAi──声源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之和,dBA;
Lw=Lpi+10Lg(2S)                            (2)
Lpi=LR-ΔLR                                  (3)
ΔLR=10Lg(L/τ)                               (4)
式中:Lpi──各测点声压级的平均值,dBA;
LR──平均噪声级,dBA;
ΔLR──平均屏蔽减少量,dBA;
S──拟建面积,m2;
τ──围护结构的平均透声系数。
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ΣAi包括距离衰减、屏障衰减、空气吸收衰减和地面吸收衰减,由于后二项的衰减值很小,可忽略,故:
ΣAi=Aα+Ab
距离衰减:Aα=10Lg(2πr2)                        (5)
其中:r──整体声源中心至受声点的距离(m)。
屏障衰减Ab主要考虑营运场所衰减,由于本项目生产区各个厂房之间均有小山包阻隔,故本项目隔声量取20dB(A)。
6.2.4.2声环境预测结果及分析
沿本项目生产区四周厂界布置4个噪声预测点,预测点位和现场监测点位同。将乳胶基质制备工房和不合格品处理工房声源分别作为整体声源考虑,车间隔声量为30dB(A)。按前述公式进行计算,项目营运后厂界噪声影响值详见表6.2-21~表6.2-23。
表6.2-21  本项目乳胶基质制备工房噪声环境影响预测结果
预测点
编号 噪声源强LR(dB(A)) 围护隔声量(dB(A)) 乳胶基质制备工房面积(m2) 厂界距该车间中心距离(m) 贡献值
(dB(A))
东侧1# 85 20.0 192 278 34.0
南侧2# 85 20.0 192 196 37.0
西侧3# 85 20.0 192 68 46.2
北侧4# 85 20.0 192 120 41.3
 
表6.2-22  本项目不合格品处理工房噪声环境影响预测结果
预测点
编号 噪声源强LR(dB(A)) 围护隔声量(dB(A)) 不合格品处理工房(m2) 厂界距该车间中心距离(m) 贡献值
(dB(A))
东侧1# 80 20.0 240 190 33.3
南侧2# 80 20.0 240 26 50.5
西侧3# 80 20.0 240 210 33.4
北侧4# 80 20.0 240 308 29.1
表6.2-23  本项目厂界噪声环境影响预测结果(dB(A))
预测点编号 乳胶基质制备工房贡献值 不合格品处理工房贡献值 贡献值 本底值 预测值
东侧1# 34.0 33.3 36.7 58.4 58.4
南侧2# 37.0 50.5 50.7 55.9 57.0
西侧3# 46.2 33.4 46.4 57.6 57.9
北侧4# 41.3 29.1 41.6 56.5 56.6
 
由表6.2-21~表6.2-23可见,本项目投运后,生产区四周厂界噪声预测值均能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因项目夜间22:00以后不生产,故本项目夜间对周围声环境无影响。综上项目投入运营后对周围声环境和保护目标的影响较小,周围声环境能维持现有等级,满足相应功能要求。
 
6.2.5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6.2.5.1 固体废物处置去向
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建成后企业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废包装材料、污水处理污泥以及员工生活垃圾,具体处理利用方式见表6.2-24。
表6.2-24  建设项目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方式评价表(t/a)
序号 固体废物名称 产生工序 属性 废物代码 产生量 利用处置方式
1 危化品废包装材料 危化品原料拆包使用 危险
废物 HW49
900-041-49 0.5 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
2 不合格品废包装材料 不合格乳化炸药拆包后处理 0.2 
3 污水处理污泥 装药车间地面冲洗水处理 HW08
900-210-08 0.02 
4 产品包装废包装材料 乳化炸药成品包装 一般废物 / 2 出售综合利用
5 一般废包装材料 普通原料拆包使用 / 1 
6 生活垃圾 办公、生活 / 46 由环卫部门清运
 
6.2.5.2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过程环境影响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废包装材料(危化品废包装材料、不合格品废包装材料、产品包装废包装材料、一般废包装材料)、污水处理污泥以及员工生活垃圾,其中危化品废包装材料、不合格品废包装材料、污水处理污泥均属于危险固废。根据《固体废物鉴别标准  通则(GB34330-2017)》和《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废物产生环节应采用封闭接收设施,分类收集。对于液体危险废物应用密封桶收集,放料过程应设置密闭放料间,结束后及时加盖密封,固体危险废物用防渗编织袋收集并密封。加强管理,避免厂内运输至危废贮存场所时危废泄露情况发生。
6.2.5.3危险废物贮存场所(设施)环境影响分析
要求企业建设规范的危废暂存间,拟设置在生产区东南侧308工房,面积35m2,危险废物基本一个月外运二次。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危险废物产生量很少,拟设危废仓库容量足够用。要求企业按照规范要求已做好危废储存场地的防风、防雨和防渗等措施,内部建设截水沟和集水坑,配备照明设施和消防设施,设立了标志标牌,按危险废物的种类和特性分类分区贮存,其中各危险废物应桶装密闭贮存,并粘贴危险废物标签,做好了相应的记录。
企业已建立独立的台账制度,产生的危废分区堆放;及时委托有资质的危废处置单位无害化处理,贮存期限不得超过国家规定;同时危险废物转移应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浙江省危险废物交换和转移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规定,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固废接收单位应持有固废处置的资质,确保该固废的有效处置,避免二次污染产生。
6.2.5.4运输过程的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浙环发[2009]7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的通知》,本项目应做好厂内危险废物的管理工作。固体废物在储存的过程中应妥善保管,并有专人管理。危险废物外运采用专门密闭车辆,防止散落和流洒,运输路线应尽量避开办公区和生活区。无论是转移到别处处置还是销售给其他企业综合利用,均应遵从《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的要求,同时建立危险固废处理台账制度及申报制度,以便管理部门对危险废物的流向进行有效控制,防止在转移过程中将危险废物排放至环境中。
6.2.5.5固体废物处置
综上所述,只要严格执行本次环评中出的各项固废处置措施,本技改项目固废均能得到有效处置,实现零排放,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6.2.6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6.2.6.1土壤环境影响预测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 964-2018),本项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根据导则8.7.3要求,本项目预测方法可参加附录E或进行类比分析。由于本项目为简单的乳化炸药生产项目,不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生产过程中仅有少量的非甲烷总烃产生,且产生的废水主要为员工生活污水,只有少量的地面冲洗水,废水水质简单,故本项目土壤预测方法可参照企业现有实际生产情况进行类比分析。
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的速率不超过土壤的净化作用速率,尚不造成土壤污染;若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的速率超过了土壤的净化作用速率,就会使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造成土壤污染,导致土壤正常功能失调,土壤质量下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并通过植物吸收、食物链使污染物发生迁移,最终影响人体健康。
企业现有项目运行过程中,厂区内除绿化用地以及防护小山包外,均进行地面硬化防渗处理。硝酸铵溶液有专门储罐储存,其他硝酸铵固体、亚硝酸钠等危化品均存放在相应危险化学品仓库内,地面做好防渗。不会与土壤直接接触下渗。建设过程中对各污水池、生产车间、储罐区等均进行严格的防渗,可避免废水发生“跑、冒、滴、漏”现象污染土壤环境。根据现有土壤环境监测结果可知,生产区污水收集池边、水油相制备工房旁空地和乳化炸药制备工房旁空地3处所采柱状样以及生产区辅房旁空地上所采表层样中的45项基本因子均达标,此外生产区东南侧办公区绿化带和生产区南侧库区西侧空地2处所采表层样中的45项基本因子也均达到相应标准要求,可见本项目现有生产并未对区域土壤造成污染。根据工程分析可知,本项目建成后产生的各废水废气污染物均有所减少,企业生产过程中不涉及重金属及剧毒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故根据对企业的现有生产情况类比分析可知,在做好防渗措施的基础上,本项目建成后对厂区内土壤环境影响较小。
6.2.6.2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
企业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详见表6.2-25。
 
表6.2-25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
工作内容 完成情况 备注
别 影响类型 污染影响型√;生态影响型□;两种兼有□ 
土地利用类型 建设用地√;农用地□;未利用地□ 土地利用类型图
占地规模 (1.32)hm2 
敏感目标信息 敏感目标( )、方位( )、距离( ) 
影响途径 大气沉降□;地面漫流□;垂直入渗√;地下水位□;其他( ) 
全部污染物 生产废水、原辅料渗漏 
特征因子 COD、氨氮 
所属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 Ⅰ类√;Ⅱ类□;Ⅲ类□;Ⅳ类□ 
敏感程度 敏感□;较敏感√;不敏感□ 
评价工作等级 一级□;二级√;三级□ 
容 资料收集 a)√;b)√;c)√;d)√ 
理化特性 / 同附录 C
现状监测点位 占地范围内 占地范围外 深度 点位布置图
表层样点数 1 2 0~0.2m 
柱状样点数 3 / 0-0.5m、0.5-1.5m、1.5-3m、3-6m 
现状监测因子 砷、镉、铬(六价)、铜、铅、汞、镍、四氯化碳、氯仿、氯甲烷、1,1-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烷、1,1-二氯乙烯、顺-1,2-二氯乙烯、反-1,2-二氯乙烯、二氯甲烷、1,2-二氯丙烷、1,1,1,2-四氯乙烷、1,1,2,2-四氯乙烷、四氯乙烯、1,1,1-三氯乙烷、1,1,2-三氯乙烷、三氯乙烯、1,2,3-三氯丙烷、氯乙烯、苯、氯苯、1,2-二氯苯、1,4-二氯苯、乙苯、苯乙烯、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硝基苯、苯胺、2-氯酚、苯并[a]蒽、苯并[a]芘、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䓛、二苯并[a, h]蒽、茚并[1,2,3-cd]芘、萘、石油烃(C10-C40) 
价 评价因子 同现状监测因子 
评价标准 GB 15618□;GB 36600√;表 D.1□;表 D.2□;其他() 
现状评价结论 企业占地范围内土壤各项指标均满足《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中“第二类用地筛选值”的要求 
测 预测因子 / 
预测方法 附录 E□;附录 F□;其他(类别分析) 
预测分析内容 影响范围(/)
影响程度(/) 
预测结论 达标结论:a)√;b)□;c)□
不达标结论:a)□;b)□ 
施 防控措施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保障□;源头控制√;过程防控√;其他( ) 
跟踪监测 监测点数 监测指标 监测频次 
3 石油烃(C10-C40) 每5年1次 
信息公开指标 / 
评价结论 本项目从土壤环境影响的角度是可行的 
注 1:“□”为勾选项,可√;“( )”为内容填写项;“备注”为其他补充内容。
注 2:需要分别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级工作的,分别填写自查表。
 
6.3环境风险评价
企业已编制了安全现状评价报告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已经嵊州市环境保护局备案(2017年8月21日)。
6.3.1风险调查
6.3.1.1建设项目风险源调查
根据《危险化学品目录》(2018年版)、《各类监控化学品名录》(化学工业部令[1996]第11号)等相关法规规定,对本项目涉及的主要物料进行辨识,结果见表6.3-1。
表6.3-1  危险物质类别及依据一览表
序号 名称 别称 2018年版 危险性类别(GB12268) UN号 备注
序号 CAS号 
1 硝酸铵 硝铵 2286 6484-52-2 第5.1类氧化剂 1942 /
2 硝酸钠 智利硝 2311 7631-99-4 第5.1类氧化剂 1498 /
3 亚硝酸钠 / 2492 7632-00-0 第5.1类氧化剂 1500 /
4 醋酸溶液(80%) 乙酸 2630 64-19-7 第8.1类酸性腐蚀品 2789 /
5 柴油 1674 / 可燃液体 / /
6 乳化炸药(产品) / / / 炸药及爆炸性药品 / /
物质辨识
不涉及剧毒化学品 《剧毒化学品目录》(2015年版)
不涉及监控化学品 《各类监控化学品名录》
《列入第三类监控化学品的新增品种清单》
不涉及 第一类 《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
不涉及 第二类 
不涉及 第三类 
不涉及 首批 《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
《第二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名录》
不涉及 第二批 
硝酸钠 《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2017年版)》
其它化学品
/
表6.3-2  危险化学品理化性能和火险分类一览表
序号 化学品名称 主要危险性
类别 闪点
℃ 沸点
℃ 自燃点
℃ 爆炸极限(%) 毒理性
下限 上限 
1 硝酸铵 强氧化性 无意义 210(分解) 无意义 无意义 无意义 经口LD50:4820mg/kg
2 硝酸钠 强氧化性 无意义 无资料 无意义 无意义 无意义 经口LD50:3236mg/kg
3 亚硝酸钠 强氧化性 无意义 320(分解) 无意义 无意义 无意义 经口LD50:85mg/kg
4 醋酸溶液(80%) 腐蚀性 39 118.1 463 4.0 17.0 经口LD50:3530mg/kg
5 柴油 可燃液体 38 282~338 257 无资料 无资料 无资料
6 乳化炸药 爆炸性 无资料 无资料 无资料 无资料 无资料 无资料
表6.3-3  主要风险物质年消耗量及储存方式、储存量情况表
序号 材料名称 最大储存量(t) 储存方式 储存地点 备注
1 硝酸铵固体 380 袋装 硝酸铵仓库101# 
硝酸铵固体 500 袋装 硝酸铵仓库102# 
硝酸铵固体 500 袋装 硝酸铵仓库103# 
2 硝酸铵溶液 66 78m3储罐 水油相制备工房107#旁 
3 硝酸钠 120 袋装 硝酸铵仓库101# 
4 亚硝酸钠 3 袋装 化学品仓库 
5 醋酸溶液(80%) 2 桶装 化学品仓库 
6 复合蜡 50 袋装 化学品仓库 
7 柴油 1.3 1.5m3储罐 乳胶基质制备工房104#旁 
8 乳化炸药 345 袋装 炸药库区 
 
6.3.1.2环境风险敏感目标调查
项目周围的主要环境风险敏感目标具体见下表6.3-4。
 
表6.3-4  公司周围主要环境风险敏感点
类别 环境敏感特征
气 序号 敏感目标名称 相对方向 距生产区最近距离 距库区最近距离 属性 人口数
1 仙岩村 SW 610m 260m 居住区 770多人,500m范围内约385人
2 仙岩村 SE 535m 510m 居住区 247户、627人
3 新岩头村 SW 1370m 845m 居住区 368户、938人
4 西鲍村 SE 860m 1440m 居住区 258户,732人
5 谢家庄村 W 1290m 1420m 居住区 251户,645人
6 白岩村 W 2210m 2250m 居住区 265户,687人
7 唐天竺村 W 3550m 3500m 居住区 383户、1002人
8 舜皇村 NW 1570m 2140m 居住区 332户,883人
9 王树村 NE 1960m 2520m 居住区 314户,902人
10 大东村 NE 1040m 1250m 居住区 393户,989人
11 仙岩镇中心学校 SE 535m 445m 学校 12个班,师生约520人
12 屠家埠村 SE 2780m 2790m 居住区 1100户,约3299人
13 禹溪村 SE 3700m 3720m 居住区 422户,约1383人
14 严坑村 SE 4500m 4510m 居住区 96户,约310人
15 八何洋村 SE 4520m 4530m 居住区 521户、1319人
16 碑山村 SW 4450m 4460m 居住区 413户,1154人
17 罗南村 S 3000m 2550m 居住区 530户,1283人
18 沙园 S 3300m 3050m 居住区 481户,约1250人
19 后璋村 NE 4300m 4500m 居住区 396户,约1062人
生产区周边500m范围内人口数小计 0
生产区周边5km范围内人口数小计 约19775人
生产区大气敏感程度E值 E2
库区周边500m范围内人口数小计 约905人
库区周边5km范围内人口数小计 约19775人
库区大气敏感程度E值 E2
水 序号 受纳水体名称 排放点水域环境功能 24h内流经范围/km
1 / / /
序号 敏感目标名称 环境敏感特征 水质目标 与排放点距离/m
1 曹娥江 E3 Ⅲ /
地表水环境敏感程度E值 E3
水 序号 环境敏感区名称 环境敏感特征 水质目标 包气带防污性能 与下游厂界距离/m
/ 周边潜水层 G3 / D1 /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E值 E3
 
6.3.2环境风险潜势初判
6.3.2.1环境风险潜势划分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潜势划分为Ⅰ、Ⅱ、Ⅲ、Ⅳ/Ⅳ+级。
根据建设项目涉及的物质和工艺系统的危险性及其所在地的环境敏感程度,结合事故情形下环境影响途径,对建设项目潜在环境危害程度进行概化分析,按照表6.3-5确定环境风险潜势。
表6.3-5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潜势划分
环境敏感程度(E) 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
极高危害(P1) 高度危害(P2) 中度危害(P3) 轻度危害(P4)
环境高度敏感区(E1) Ⅳ Ⅳ Ⅲ Ⅲ
环境中度敏感区(E2) Ⅳ Ⅲ Ⅲ Ⅱ
环境低度敏感区(E3) Ⅲ Ⅲ Ⅱ Ⅰ
注:Ⅳ+为极高环境风险
 
6.3.2.2 P的分级确定
分析建设项目生产、使用、储存过程中涉及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参见附录B确定危险物质的临界量。定量分析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的比值(Q)和所属行业及生产工艺特点(M),按附录C对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等级进行判断。
(1) 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的比值(Q)
① 当企业只涉及一种风险物质时,该物质的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
② 当企业存在多种风险物质时,则按下式计算:
 
 
 
式中:q1,q2,...,qn——每种风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
Q1,Q2,...,Qn——每种风险物质的临界量,t。
当Q<1时,该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Ⅰ。
当Q≥1时,将Q值划分为:1≤Q<10;10≤Q<100;Q≥100。
经计算,本项目Q值为29.04,10≤Q<100。
 
表6.3-6  建设项目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的比值(Q)
序号 风险物质名称 厂内最大存放量(t) 临界量(t) 比值(Q)
生产区
1 硝酸铵固体及硝酸铵溶液 1441(折纯) 50 28.82
2 亚硝酸钠 3 50 0.06
3 醋酸溶液(80%) 1.6(折纯) 10 0.16
4 柴油 1.3 2500 0.00052
5 复合蜡(含油量20~30%,按30%计) 15 2500 0.006
6 生产区Q合计 29.04
库区
1 硝酸铵固体及硝酸铵溶液 394 50 7.88
2 亚硝酸钠 0.22 50 0.0044
3 醋酸溶液(80%) 0.075 10 0.0075
4 复合蜡(含油量20~30%,按30%计) 6.82 2500 0.0027
5 库区Q合计 7.90
注:乳化炸药生产过程中的敏化反应只是产生少量微小气泡,从而调整炸药密度,便于炸药起爆时产生热点引爆,故可认为炸药组分基本保持不变,与投入原料基本一致(风险物质实际变少)。库区乳化炸药的最大存储量为545t,故库区Q值按最大的存储量中每种原料一一折算。
 
(2) 行业及生产工艺(Q)
分析项目所属行业及生产工艺特点,按照表6.3-7评估生产工艺情况。具有多套工艺单元的项目,对每套生产工艺分别评分并求和。将M划分为:M>20;10<M≤20;5<M≤10;M=5,分别以M1、M2、M3和M4表示。
 
表6.3-7  建设项目行业及生产工艺(M)
行业 评估依据 规定分值 生产区实际情况 库区实际情况
石化、化工、医药、轻工、化纤、有色冶炼等 涉及光气及光气化工艺、电解工艺(氯碱)、氯化工艺、硝化工艺、合成氨工艺、裂解(裂化)工艺、氟化工艺、加氢工艺、重氮化工艺、氧化工艺、过氧化工艺、胺基化工艺、磺化工艺、聚合工艺、烷基化工艺、新型煤化工工艺、电石生产工艺、偶氮化工艺 10/每套 0 0
无机酸制酸工艺、焦化工艺 5/每套 0 0
其他高温或高压、涉及危险物质的工艺过程a、危险物质贮存罐区 5/套(罐区) 5 0
管道、港口/码头等 涉及危险物质管道运输项目、港口/码头等 10 0 0
石油天然气 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开采(含净化),气库(不含加气站的气库),油库(不含加气站的油库),油气管线b(不含城镇燃气管线) 10 0 0
其他 涉及危险物质使用、贮存的项目 5 0 5
合计 5 5
注:a高温指工艺温度≥300℃,高压指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p)≥10.0MPa;
b长输管道运输项目应按站场、管线分段进行评价。
 
本项目属于化工行业,本项目生产区新增1个78m3的硝酸铵储罐,经估算5分;生产过程的工艺温度均未超过300℃,压力均未超过10.0MPa。库区涉及危险物质的贮存,故为5分。合计本项目生产区行业及生产工艺(M)得分为5分,属于M4;库区行业及生产工艺(M)得分为5分,属于M4。
(3) 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分级
根据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和行业及生产工艺(M),按照下表6.3-8确定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等级(P),分别以P1、P2、P3、P4表示。
表6.3-8  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等级判断(P)
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
比值(Q) 行业及生产工艺(M)
M1 M2 M3 M4
Q≥100 P1 P1 P2 P3
10≤Q<100 P1 P2 P3 P4
1≤Q<10 P2 P3 P4 P4
由前述分析可知,本项目生产区及库区的Q分别为29.04和7.90,10≤Q<100,行业及生产工艺(M)均为M4,根据表6.3-8,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分级为轻度危害(P4)。
6.3.2.3 E的分级确定
分析危险物质在事故情形下的环境影响途径,如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等,按照附录D对建设项目各要素环境敏感程度(E)等级进行判断。
(1) 大气环境
依据环境敏感目标环境敏感性及人口密度划分环境风险受体的敏感性,共分为三种类型,E1为环境高度敏感区,E2为环境中度敏感区,E3为环境低度敏感区,分级原则见表6.3-9。
表6.3-9  大气环境敏感程度分级
分级 大气环境敏感性
E1 企业周边5公里范围内居住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机构人口总数大于5万人,或其他需要特殊保护区域;或周边500m范围内人口总数大于1000人;油气、化学品输送管线管段周边200m范围内,每千米管线人口数大于200人
E2 企业周边5公里范围内居住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机构人口总数大于1万人,小于5万人;或周边500m范围内人口总数大于500人,小于1000人;油气、化学品输送管线管段周边200m范围内,每千米管线人口数大于100人,小于200人
E3 企业周边5公里范围内居住区、医疗卫生机构、文化教育机构、科研单位、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商场、公园等人口总数1万人以下,且企业周边500米范围内人口总数500人以下
 
经统计生产区周围5km范围内人口总数大于1万人,小于5万人,500m范围内人口总数为0,故大气环境敏感程度分级为E2(环境中度敏感区);库区周边500m范围内人口总数大于500人,小于1000人,周围5km范围内人口总数大于1万人,小于5万人,故大气环境敏感程度分级为E2(环境中度敏感区)。
(2) 地表水环境
依据事故情况下危险物质泄漏到水体的排放点受纳地表水体功能敏感性,与下游环境敏感目标情况,共分为三种类型,E1为环境高度敏感区,E2为环境中度敏感区,E3为环境低度敏感区,分级原则见表6.3-10。其中地表水功能敏感性分区和环境敏感目标分级见表6.3-11和6.3-12。
 
表6.3-10  地表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
环境敏感目标 地表水功能敏感性
F1 F2 F3
S1 E1 E1 E2
S2 E1 E2 E3
S3 E1 E2 E3
表6.3-11  地表水功能敏感性分区
敏感性 地表水环境敏感特征
敏感F1 排放点进入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为Ⅱ类及以上,或海水水质分类第一类;
或以发生事故时,危险物质泄漏到水体的排放点算起,排放进入受纳河流最大流速时,24h流经范围内涉跨国界的
较敏感F2 排放点进入地表水域环境功能为Ⅲ类,或海水水质分类第二类;
或发生事故时,危险物质泄漏到水体的排放点算起,排放进入受纳河流最大流速时,24h流经范围内涉跨省界的
低敏感F3 上述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
表6.3-12  环境敏感目标分级
分级 环境敏感目标
S1 发生事故时,危险物质泄漏到内陆水体的排放点下游(顺水流向)10km范围内,近岸海域一个潮周期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的两倍范围内,有如下一类或多类环境风险受体;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包括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农村及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红树林、珊瑚礁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的天然集中分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上自然保护区;盐场保护区;海水浴场;海洋自然历史遗迹;风景名胜区;或其他特殊重要保护区域
S2 发生事故时,危险物质泄漏到内陆水体的排放点下游(顺水流向)10km范围内、近岸海域一个潮周期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的两倍范围内,有如下一类或多类环境风险受体的;水产养殖区;天然渔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滨风景游览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生存区域
S3 排放点下游(顺水流向)10km范围内、近岸海域一个潮周期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的两倍范围内无上述类型1和类型2包括的敏感保护目标
 
由上表所述,结合企业周边实际情况,企业东面660m外曹娥江下游10公里范围内无饮用水水源(地表水或地下水)保护区、自来水厂取水口、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风景名胜区、特殊生态系统、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及海洋相关敏感点,也没有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水生生物保护区、水产养殖区。地表水的环境敏感目标分级为S3。
本项目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经厂内污水处理站预处理后接入区域污水管网,送污水处理厂,本项目危险物质发生泄漏时,可以收集到应急事故池,经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后达标纳管,危险物质不会没有直接排入河体。故地表水功能敏感性分区为低敏感F3。
对照表6.3-10,本项目的地表水功能敏感程度分级为E3(环境低度敏感区)。
(3) 地下水环境
依据地下水功能敏感性与包气带防污性能,共分为三种类型,E1为环境高度敏感区,E2为环境中度敏感区,E3为环境低度敏感区,分级原则见6.3-13,其中地下水功能敏感性分区和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分别见表6.3-14和6.3-15。
表6.3-13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
包气带防污性能 地下水功能敏感性
G1 G2 G3
D1 E1 E1 E2
D2 E1 E2 E3
D3 E2 E3 E3
表6.3-14  地下水功能敏感性分区
敏感性 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
敏感G1 集中式饮用水源(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在建和规划的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以外的国家和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它保护区,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
较敏感G2 集中式饮水源(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在建和规划的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未划定准保护区的集中水式饮用水水源,其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特殊地下水资源(如矿泉水、温泉等)保护区以外的分布区等其他未列入上述敏感分级的环境敏感区a
不敏感G3 上述地区之外的其它地区
注:a“环境敏感区”是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表6.3-15  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
分级 包气带岩土的渗透性能
D3 Mb≥1.0m,K≤1.0×10-6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D2 0.5m≤Mb<1.0m,K≤1.0×10-6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Mb≥1.0m,1.0×10-6cm/s<K≤1.0×10-4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D1 岩(土)层不满足上述“D2”和“D3”条件
Mb:岩土层单层厚度。K:渗透系数。
 
本项目以淤泥质粉质粘土和粉质粘土为主的岩组,厚度大于1.00m,粘土层的渗透系数为5.0×10-9~10-8cm/s,且分布连续稳定,故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为D3。
本项目所在区域非生活供水水源地,特殊地下水资源等,地下水无利用价值,故地下水功能敏感性分区为不敏感G3。
对照表6.7-13,本项目的地下水功能敏感程度分级为E3。
6.3.2.4项目环境风险潜势判断
(1) 大气环境
根据表6.3-5,本项目生产区和库区的大气环境敏感程度分级为E2,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为轻度危害(P4),故生产区和库区的大气环境环境风险潜势均为Ⅱ。
(2) 地表水环境
根据表6.3-5,本项目生产区和库区的地表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为E3,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为轻度危害(P4),故生产区和库区的地表水环境环境风险潜势均为Ⅰ。
(3) 地下水环境
根据表6.3-5,本项目生产区和库区的地下环境敏感程度分级为E3,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为轻度危害(P4),故生产区和库区的地下水环境环境风险潜势均为Ⅰ。
(4) 综合判断
综合生产区和库区的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的环境风险潜势,本项目生产区和库区的环境风险潜势均为Ⅱ。
6.3.2.5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
对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 169—2018),本项目的环境风险潜势为Ⅱ,故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6.3.3项目风险识别
6.3.3.1物质危险性识别
本项目涉及有易燃液体、腐蚀品和易制爆危险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其危险、有害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易燃液体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① 易燃性
易燃液体的燃烧是通过其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可燃混合物,达到一定的浓度后遇火源而发生的,实质上是液体蒸气与氧发生的氧化反应。由于易燃液体的饱和蒸汽压较低,很容易挥发出易燃蒸气,再加上其着火所需的能量极小,一般只需0.5mj左右的能量。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事故,与氧化剂接触会猛烈反应,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的危险。
② 爆炸性
易燃液体挥发出来的蒸汽与空气混合,浓度处于爆炸极限范围时,遇有一定能量的着火源,容易发生爆炸,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下限越低,爆炸危险性就越大,同时易燃蒸气可以任意飘散,或在低洼处聚积,使得易燃液体的储存更具有火灾爆炸危险性。
③ 热膨胀性
易燃液体和其它液体一样,具有受热膨胀性。储存于密闭容器中的易燃液体受热后,体积膨胀,蒸汽压力增加,若超过容器的压力限度,就会造成容器膨胀,以致爆破。因此,夏季装卸作业过程应避免高温时段作业,以防容器受热爆破。同时,应注意避免火源、热源接近专用堆场。
④ 流动性
易燃液体的粘度一般都很小,不仅本身极易流动,还因渗透、浸润及毛细现象等作用,即使容器只有极细微裂纹,易燃液体也会渗出容器壁外,扩大面积,并持续挥发,使空气中的易燃液体蒸汽浓度增高,从而增加了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可能性。
⑤ 静电性
多数易燃液体都是电介质,在搬运和运输过程中,由于容器的晃动,静电荷产生速度高于其释放速度,从而会产生静电荷聚积,静电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放电,引起着火或爆炸。在易燃液体的装卸运输过程中,由于晃动可产生静电,有引起火灾爆炸的危险。静电放电是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⑥ 毒害性
易燃液体大多本身(或蒸气)具有毒害性。易燃液体一旦发生泄漏,可能同时导致作业人员发生中毒事故。
(2) 腐蚀品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① 腐蚀性
腐蚀品接触人的皮肤、眼睛、肺部、食道等,会引起表皮细胞组织发生破坏作用,而造成灼伤,而且被腐蚀性物品灼伤的伤口不易愈合。内部器官被灼伤时,严重的会引起炎症,甚至会造成死亡。特别是接触氢氟酸时,能发生剧痛,使组织坏死,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严重后果。
② 毒害性
在腐蚀性物质中,不挥发物质也有毒害性,可与蛋白质发生反应;也有一部分能挥发出有强烈腐蚀和毒害性的气体,可能引起附近作业人员的急性中毒事故。
(3) 易制毒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本项目涉及到的亚硝酸钠为易制毒危险化学品。易制毒品可用于制造毒品,使得易制毒品在使用储存过程中必须采取严格的管理和监控措施。否则,若因管理混乱造成易制毒品失窃,将会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严重危害。
(4) 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本项目涉及到的硝酸钠为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其火灾、爆炸危险性较大,若因安全防范措施不到当等原因造成泄漏、流失等,易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本项目物质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见表6.3-16。
表6.3-16  物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辨识表
序号 品名 危险因素 有害因素
1 硝酸铵 强氧化剂,遇可燃物着火时能助长火势,与可燃物粉末混合能发生激烈反应而爆炸。受前列震动也会起爆。急剧加热时可发生爆炸,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如硫、磷或金属粉末等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对呼吸道、眼及皮肤有刺激性。接触后可引起恶心、呕吐、头痛、虚弱、无力和虚脱等。大量接触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影响血液携氧能力,
出现头痛、头昏、虚脱甚至死亡、口服引起剧烈腹痛、头图、便血、休克、全身抽搐、昏迷甚至死亡。侵入途径:吸入、食入,毒性:低毒,
2 硝酸钠 强氧化剂。遇可燃物着火时,能助长火势。与易氧化物、硫磺、亚硫酸氢钠、还原剂、强酸接触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燃烧分解时 放出有毒的氮氧化物气体。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氮氧化物 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氧化血液中的亚铁为高铁,失去携氧能力。大量口服中毒
时,患者剧烈腹痛、呕吐、血便、休克、全身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3 亚硝酸钠 与铵盐、可燃物粉末或氰化物的混合物会爆炸;加热或遇酸能产生剧毒的氮氧化物气体 毒作用为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及周围血管;形成高铁血蛋白。急性中毒表现为全身无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胸部紧迫感以及呼吸困难;检查见皮肤粘膜明显紫绀。严重者血压下降、昏迷、死亡。接触工人手、足部皮肤可发生损害。有致癌性。
4 醋酸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铬酸、过氧化钠、硝酸或其他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爆炸的危险。具有腐蚀性 吸入本品蒸气对鼻、喉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对眼有强烈刺激作用。皮肤接触,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引起化学灼伤。误服浓乙酸,口腔和消化道
可产生糜烂,重者可因休克而致死。
慢性影响: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慢性咽炎和支气管炎。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肤干燥、脱脂和皮炎
5 柴油 遇到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
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健康危害:皮肤接触柴油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油性痤疮,吸入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能经胎盘进入胎儿血中;柴油废气可引起眼、鼻刺激正装,头晕及头疼。
6 石蜡 可燃物,当环境温度过高及周围有明火时,容易造火灾 长期接触,以神经衰弱综合症为主,如头晕、头痛、失眠、精神不振、乏力、四肢疼痛、记忆
减退、情绪激动和食欲减退,重者有震颤、共济失调
 
由上表可知,醋酸溶液、柴油为易燃液体,复合蜡为可燃物,硝酸铵、硝酸钠、亚硝酸钠为强氧化剂,亚硝酸钠为有毒危险物质。
⑤ 半成品危险性识别
本项目涉及的危险性半成品为乳化基质。乳化基质为油包水型微小球形颗粒,其粒径在0.5~2.0wm范围的一般约占90%,不同的乳化技术生产的基质外观相差较大,呈淡黄至浅褐色,在较高温度下可呈透明膏状;乳化基质密度与工艺及配方的不同而变化,一般在1.0g/cm3~1.3g/cm3;在高温下可自行燃烧;其结构已具备炸药的特性,高温情况下一般具有雷管感度,在强烈的冲击、摩擦下可爆炸,极易由燃烧转为爆轰,需要在生产中特别注意。乳化基质是热的不良导体,接触较高温度的基质极易烫伤。
⑥ 成品危险性
乳化炸药组分用途:品种为岩石型;组分:硝酸铵、水、乳化剂、油相等;起爆:各种雷管和导爆索等;包装:木箱或纸箱;有效期:岩石型为6个月;用途:主要用于各种爆破作业。
特性:危险性:裸露状态下乳化炸药对火焰、静电、震动、摩擦和撞击等能量的剌激相对钝感,但对冲击波、强热等击发容易引起燃烧爆炸。性能指标:外观为油包水型膏状体,爆速为 ≥3200m/s、作功能力260ml、猛度≥12mm、殉爆距离≥3cm、撞击感度≤8%、摩擦感度≤8%。
事故处理:在运输、储存时,如果车辆或库房着火应立即用水或灭火器灭火,如果产品着火应立即用水灭火(在土堤外或安全部位);如果发生强烈燃烧或爆炸应立即撤离
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干燥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不得与雷管等同库或同车存放;要轻拿、轻放、防火、防潮、定员、定量;库房和车辆符合要求。
6.3.3.2生产系统危险性识别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09]116号)、《关于公布第二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和调整首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中部分典型工艺的通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监总管三[2013]3号)进行辨识,企业生产的炸药未乳化炸药,没有涉及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
1、生产装置危险性:
(1) 油相制备装置
油相制备装置危险性主要是油相制备时混入氧化剂或其他燃点低的杂质导致发生燃烧风险;设备老化、故障或控温装置失灵,导致油相制备装置温度过高,发生燃烧或爆炸风险。
(2) 乳化装置
乳化装置存在的危险因素主要是乳化器长时间空转、乳化器设计不合理,制造质量差、乳化器局部热量聚集而得不到及时散发、乳化装置之间有摩擦、撞击以及乳化器机械故障导致发生爆炸风险。
(3) 基质输送装置
输送装置存在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各输送泵发生堵塞,未安装静电接地装置导致的燃烧或爆炸风险。
(4) 包装装置
包装过程存在的危险因素主要为设备摩擦产生火花、静电或设备过热导致的燃烧和爆炸风险。
2、储存设施危险性
本次评价将储存设施可能发生的风险及设施类型进行列表,设施名称及风险类别如下:
表6.3-17  储存设施风险辨识情况
序号 设施名称 风险类别 影响途径
1 硝酸铵库(硝酸铵库101#) 火灾 燃烧及废气影响
2 硝酸铵库(硝酸铵库102#) 火灾 燃烧及废气影响
3 硝酸铵库(硝酸铵库103#) 火灾 燃烧及废气影响
4 硝酸铵水溶液储罐区 泄漏 泄露导致流经范围污染
5 柴油储罐区 泄漏 泄露导致流经范围污染
6 成品库区 火灾、爆炸 燃烧、冲击波及废气影响
7 不合格品处理工房 火灾 燃烧及燃烧废气影响
 
3、危险品运输危险
本项目产出炸药后即使用车辆外运,出售或运至专门的仓库储存,生产区内不设置炸药储存仓库。
机动车因速度过快或驾驶失误造成碰撞或翻车,产生静电或火花引起药物爆炸。机动车无防火花装置,产生火花引起药物爆炸。板车未装防护栏,药物易掉落而引起爆炸。板车支架未用橡胶制品包扎,因与地面摩擦、撞击而产生事故。装卸、搬运时碰撞、拖拉、摩擦、翻滚和剧烈震动,或使用铁质工具,产生火花,有引起爆炸的危险。运输过程中因车距不够,装卸过程中因危险建筑物距离不够,有增大事故的危险。道路不平整,坡度大,转弯半径小等,可引起事故。
在运输危险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见下表6.3-18。
表6.3-18  运输过程中的危险性辨识表
序号 原因 可能发生的危险 注意事项
1 运输车辆不合格,进入厂区的机动车没有防火花装置 火灾、爆炸,
车辆伤害 按我国对爆炸品运输专用车辆的要求进行核准
2 运输人员操作不规范 人员伤害 具备相应的资质,按操作规程操作
3 装载方式不规范 火灾、爆炸,
车辆伤害 按我国对爆炸品运输专用车辆的要求进行核准
4 运输过程违规,危险品运输时可能发生的翻车、撞车、坠落、碰撞及摩擦等险情 火灾、爆炸,
遗失 严格按配送制度进行运输,司机和押运员应切实对所运输的危险品进行检查,避免遗失和火灾爆炸事件的发生。
 
4、其他危险因素
(1) 无防雷设施或防雷设施失效,造成电涌侵入而引火灾或爆炸;
(2) 建筑物、高低压配电装置、架空输电线路、架空管道及电缆线路未进
行有效接地,引发危险;
(3) 雷电击中建筑物或人,就会造成建筑物主体的破坏或人的伤亡
5、次生事故风险
(1) 消防废水
建设项目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时使用干粉灭火器和消防水池储水灭火过程中会产生消防废水。消防废水如果外排将对外环境造成影响。
(2) 事故粉尘、废气
火灾、爆炸事故发生时会产生大量粉尘、氮氧化物和CO,对环境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6.3.3.3风险识别结果
根据项目物质危险性识别、生产系统危险性识别,本项目危险物质在事故情形下对环境的影响途径主要是硝酸铵、柴油等泄露对地下水的影响。
表6.3-19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识别表
序号 危险单元 风险源 主要危险
物质 环境风险
类型 环境影响
途径 可能受影响的环境敏感目标
1 硝酸铵库101# 袋装硝酸铵、硝酸钠 硝酸铵、硝酸钠 火灾 大气、地下水 周边3公里居民、东侧660m外河流、区域地下水
2 硝酸铵库102# 袋装硝酸铵 硝酸铵 火灾 大气、地下水 
3 硝酸铵库103# 袋装硝酸铵 硝酸铵 火灾 大气、地下水 
4 硝酸铵水溶液储罐区 硝酸铵水溶液
储罐 硝酸铵 泄露 地下水 
5 柴油储罐区 柴油储罐 柴油 泄露 大气、地下水 
6 成品库 成品库区 乳化炸药 火灾、爆炸 大气、地下水 
 
6.3.3.4风险事故情形设定
(1) 大气风险事故情形设定
乳化炸药成品库发生火灾爆炸后对周边建筑物及人群的影响;
(2) 地表水风险事故情形设定
本项目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地面清洗水,污水管网已经开通,地表水距离厂区最近距离660m。风险物质不会泄漏至地表水体内。主要考虑泄漏对地下水的影响。
(3) 地下水风险事故情形设定
硝酸铵水溶液储罐和柴油储罐泄漏且围堰及地下防渗层破裂后对地下水的影响。
6.3.4事故案例分析
针对本项目的危险特点,选取几个典型事故案例进行分析,以便使企业能够更加直观、具体地了解危险性,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患于未然。
表6.3-20  事故案例分析一览表
序号 事故简介、事故原因、防范措施
1 乳化车间爆炸事故
一、事故经过
2006年6月16日,位于马鞍山市当涂县的安徽盾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乳化车间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4人死亡,2人失踪,24人不同程度受伤。
二、事故原因
经了解,该厂工人均为聘用的临时工人,而且都没有经过相关的培训就上岗操作,经调查,工人操作不当是导致该事故的主要原因。
三、防范措施
制定操作票制度,实行操作有监督;②危险源监控;③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和操作培训工作。
2 炸药仓库爆炸事故
一、事故经过
2007年5月29日,河北省兴隆县八卦岭满族乡经委所属的一个炸药库内的8.75吨炸药发生爆炸,造成1人死亡,23人受伤。
二、事故原因
1)违反炸药存放规定,将休息室与炸药库同建在一所房子里,又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2)现场应急处理措施不当,作业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等。
三、防范措施
(1)加强危险化学品仓库的安全管理,仓库的设置应符合安全和消防要求。
(2)加强员工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技能的教育、培训,严格执行安全规程,禁止违章作业。
3 运输事故
一、事故经过
2010年11月2日凌晨1点40分,巴南民用爆破器材有限公司炸药运输车(渝BC2916)与前面的一辆拖挂车发生追尾事故,造成驾驶员、押运员受伤。凌晨3点,事故车辆所载炸药全部安全转运。
二、事故分析
据调查,追尾事故的发生是由于运输人员思想松懈,违规行驶造成。
三、防范措施
1、严格按照制度运输;2、运输前检查;3、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和操作培训工作
 
6.3.5 源项分析
主要考虑硝酸铵溶液及柴油储罐泄漏源强计算
本项目硝酸铵溶液贮存于1个78m3储罐中,硝酸铵溶液最大储存量约为66m3(按储罐体积的85%计算),柴油贮存于1个1.5m3储罐中,柴油溶液最大储存量约为1.3m3(按储罐体积的85%计算),选取储罐阀门、接头处破裂导致硝酸铵泄露作为最大可信事故。
硝酸铵及柴油泄露速度QL选用《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18)推荐的伯努利方程计算:
 
式中:QL ——液体泄露速度,kg/s;
Cd ——液体泄露系数,取0.62;
A——裂口面积,0.001m2;
P——容器内介质压力,柴油取101000Pa,硝酸铵溶液取196000pa;
P0——环境压力,取101325Pa;
g——重力加速度,9.81m/s2;
h——裂口之上液位高度,取1m;
ρ——密度,取柴油850kg/m3,硝酸铵溶液1450kg/m3。
经计算,当发生泄漏时,硝酸铵溶液泄漏速度约35.5kg/s,柴油泄漏速度约2.3kg/s。硝酸铵溶液储罐全部泄漏需要的时间为0.88h,柴油储罐则需要0.13h。项目在硝酸铵溶液储罐区和柴油储罐区分别设置容积为100m3和4m3的围堰,能够将泄漏的物质全部收集,通过对围堰进行相应的防渗处理后,能够将其产生的影响限制于围堰区域。 
6.3.6风险预测与评价
最大可信事故为所有概率不为零的事故中,对环境(或健康)危害最为严重的重大事故。根据对企业的调查和同类企业类比,本项目最大可信事故为硝酸铵溶液储罐泄漏。
6.3.6.1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扩散
项目产品可分为乳化炸药和现场混装基质。用途为岩石型炸药。
炸药爆炸瞬间所放出的能量将爆炸产物加热到的最高温度称为炸药的爆温,炸药在不同的温度,有不同的分解产物,具体如下:
(1) 在110℃时,逐渐分解:NH4NO3→NH3 +HNO3+Q
(2) 在170~190℃时,会分解放出一氧化二氮:NH4NO3→N2O+2H2O+Q
(3) 在210℃时,分解加快,同时发生爆炸:NH4 NO3→N2+0.5O2+2H2O+Q
(4) 在400℃以上时,发生爆炸:5NH4NO3→4N2+2HNO3+9H2O+Q
(5) 当有氯化物,铬酸盐、钴化合物等杂质存在时,则会对硝酸铵的热分解起催化作用。
在实际爆破过程中,不同类型的作业对爆温有着不同的需求。当需求较大的做功能力时,爆温需求高,在具有可燃性气体和煤尘爆炸危险的井下爆破作业时,则要求炸药具有较低的爆温,以防止引起可燃气、煤尘爆炸。
项目产品主要为岩石型炸药,对做功能力需求高,因此具有较高的爆温,当项目发生爆炸时,硝酸铵的温度将急剧上升,对硝酸铵高温会热分解,能够快速越过低温产生NH3、N2O的过程,很快达到400℃以上,产生的废气以N2为主。根据上述分析,当发生爆炸时,伴随产生的废气主要成分为N2,对外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因此发生爆炸事件时主要考虑冲击波和超压对周边建筑物和人群的影响。
6.3.6.2有毒有害物质在地表水、地下水环境中的运移扩散
地下水环境影响主要为硝酸铵水溶液储罐发生二次泄露后,由于围堰出现破损或防渗性能不够,导致硝酸铵水溶液进入土壤和地下水的事件。当发生二次泄露后,项目特征污染因子硝酸铵将对区域内地下水环境和土壤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当硝酸盐进入土壤后,将直接吸附于土壤颗粒表面,过量的硝酸盐将造成土壤板结,溶于水后通过下渗作用进入地下水,改变地下水的阴阳离子平衡。
本次评价提出对项目进行分区防渗处理,在柴油储罐区、硝酸铵水溶液储罐区铺设防渗膜,同时进行水泥硬化,即使围堰区域发生泄漏导致硝酸盐和柴油下渗,其主要影响区域在地表和防渗膜之间,难以对深层的土壤造成影响,对土壤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为避免二次泄露对外环境产生的影响,本次评价提出加强对围堰的日常巡查,发现破损时及时进行修复,保证各设施的防渗性能。另外,硝酸铵水溶液储罐区、柴油储罐区围堰需保持空置,避免由于有效容积过小,导致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污染物外溢至简单防渗区,进而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6.3.6.3炸药库爆炸影响分析
炸药在突遇火灾、撞击、装卸运输中驾驶操作失控遇车祸及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存在着引起爆炸,人员伤亡、毁坏建筑物等严重事故的潜在危险。
爆炸是猝不及防的,可能仅在一秒钟内爆炸过程已经结束,设备损坏、厂房倒塌、人员伤亡等巨大损失也将在瞬间发生。爆炸通常伴随发热、发光、压力上升、真空和电离等现象,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它与爆炸物的数量和性质、爆炸时的条件、以及爆炸位置等因素有关。主要破坏形式有以下几种:
(1) 直接破坏作用
建筑物爆炸后产生许多碎片,飞出后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造成危害。
① 冲击波破坏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传播速度极快,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对周围环境中的机械设备和建筑物产生破坏作用和使人员伤亡。冲击波还可以在它的作用区域内产生震荡作用,使物体因震荡而松散,甚至破坏。
② 火灾
爆炸发生后,爆炸气体的扩散只发生在极其短促的瞬间,对一般可燃物来说,不足以造成起火燃烧,而且冲击波造成的爆炸风还有灭火作用。但是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建筑物内大量的热或残余火苗,会把从破坏的库房内部不断流出的可燃气体、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气点燃,也可能把其它易燃物点燃引起火灾。
(2) 爆炸破坏作用分析
① 计算公式
爆炸对人、设备、建筑物的主要危害包括爆破地震、空气冲击波、飞石、有害气体等。其中以空气冲击波造成影响最大。本项目各生产单元设置有防护土堤,其冲击波峰值超压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P—爆炸时的冲击波峰值超压,105Pa;
r —距爆炸中心的距离,m;
Q—梯恩梯装药质量,kg。(乳化炸药按0.76折算TNT当量,常温下硝酸铵颗粒参照0.4来算。)
空气冲击波及对人体和对建筑物破坏程度见下表:
 
表6.3-21  冲击波超压对建筑物破坏等级划分
破坏等级 1 2 3 4 5 6 7
破坏等级
名称 基本
无破坏 次轻度
破坏 轻度
破坏 中等
破坏 次严重
破坏 严重
破坏 完全
破坏
超压△P,105Pa <0.02 0.02~0.09 0.09~0.25 0.25~0.40 0.40~0.55 0.55~0.76 >0.76
度 玻璃 偶然
破坏 少部分破呈大块,大部分呈小块 大部分破成小块到粉碎 粉碎 -- - -
木门
窗 无
坏 窗扇
少量
破坏 窗扇大量破坏,门扇、窗框破坏 窗扇掉落、
内倒,窗框、门扇大量破坏 门、窗扇
摧毁,窗框掉落 - -
砖外墙 无
坏 无损坏 出现小裂缝,宽度小于5mm,稍有倾斜 出现较大裂缝,缝宽
5mm~50
mm,明显倾斜,砖跺出现小裂缝 出现大干
50 mm 的
大裂缝,严
重倾斜,砖
跺出现较
大裂缝 部分
倒塌 大部分
到全部
倒塌
木屋盖 无
坏 无损坏 木屋面板变形,偶见折
裂 木屋面板、
木糖条折
裂,木屋架
支坐松动 木攘条折
断,木屋架
杆件偶见折断支坐错位 部分
倒塌 全部
倒塌
瓦屋面 无
坏 无
损坏 无
损坏 出现小于 1mm的小裂缝 出现1mm~2mm宽的裂缝,修复后可继续使用 出现大于
2mm的裂
缝 承重砖墙
全部倒塌,
钢筋混凝土
承重柱严重
破坏
顶棚 无
损坏 抹灰少量
掉落 抹灰大
量掉落 木龙骨部分破坏下垂缝 塌落 - -
内墙 无
损坏 板条墙抹
灰少量掉
落 板条墙
抹灰大
量掉落 砖内墙出现小裂缝 砖内墙出
现大裂缝 砖内墙出现严重裂缝至部分倒塌 砖内墙
大部分
倒塌
钢筋混凝
土柱 无
损坏 无损坏 无损坏 无损坏 无损坏 有倾斜 有较大
倾斜
 
 
表6.3-22  冲击波超压对人体等级划分
伤害等级 伤害情况 超压值(105 Pa)
安全 安全无伤 <0.2
轻微 轻级挫伤 0.2~0.3
中等 耳膜损伤,中等挫伤,骨折等 0.3~0.5
严重 内脏严重挫伤,可引起死亡 0.5~1.0
极严重 人员死亡 >1
 
② 计算结果
本次评价本项目发生爆炸时冲击波影响范围参照其《安全预评价报告》的相关内容:“厂内各构筑物间均设置有防护土堤,爆炸时不会引起所有危险单元同时爆炸,生产期间以乳化炸药生产工房发生爆炸的可能性最大,故以该工房发生爆炸的情形来计算冲击波的影响范围。”计算结果如下:
表6.3-23  冲击波超压对人员可能造成的伤亡后果评价分析表
序号 危害程度 超压值范围10 5 Pa 最大伤害半径 r (m ) 伤害等级
1 安全无伤 <0.2 >89 安全
2 轻微损伤 0.2~0.3 89~72 轻微
3 听觉损伤或骨折 0.3~0.5 72~56 中等
4 内脏严重挫伤,可引起死亡 0.5~1.0 56~40 严重
5 大部分人员死亡 >1 <40 极严重
表6.3-24  冲击波超压对临近建筑物可能造成的破坏评价分析表
序号 破坏等等级 超压值范围105Pa 最大伤害半径r(m)
1 一级(基本无破坏) ≤0.02 ≥328
2 二级(次轻度破坏) 0.02~0.09 328~136
3 三级(轻度破坏) 0.09~0.25 136~79
4 四级(中等破坏) 0.25~0.40 79~63
5 五级(次严重破坏) 0.40~0.55 63~54
6 六级(严重破坏) 0.55~0.76 54~46
7 七级(完全破坏) >0.76 ≤46
 
经计算,当发生爆炸时,将造成爆炸中心点40m范围内的人员死亡,在40-72m范围内可能造成人员耳膜损伤,中等挫伤、骨折或内脏严重挫伤,甚至可引起死亡。对于建筑物来说,发生爆炸时将造成爆炸中心点46m范围内的建筑完全破坏,46-54m范围内建筑物严重破坏。54-79m范围内建筑物中等程度或以上的破坏。
本项目库区最近敏感点在西南方向260m外,故爆炸对居民产生的影响极小。
6.3.7风险防治措施
6.3.7.1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差距分析
根据《浙江震凯化工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简本)(2017.8.4),企业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差距分析如下。
(1)环境风险管理制度
① 企业已建立了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制度,并成立了环境风险应急救援队伍。对公司环境风险防控重点岗位专用仓库和生产车间各设置相应的责任人,定期巡检和维护责任制度还需进一步落实;
② 目前企业已建立环境事故隐患定期排查机制,但无相应台账记录;
③ 企业已建立了有效的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制度。
(2)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
① 企业设置了190m3事故应急池,可以容纳受污染的雨水和消防水,同时雨水外排口设置了切断阀,可有效防止污染物扩散和排出厂界。
② 浙江震凯化工有限公司不涉及毒性气体。
(3)环境应急资源
① 企业已配备一定的应急物资和应急装备。
② 企业已设置兼职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
(4)需要整改的项目内容
① 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完善计划
要求企业进一步落实定期巡检和维护责任制度,建立相应台账记录,便于管理。完善环境事故隐患定期排查台账。
② 环境应急资源完善计划
要求企业尽快配备通讯设备、正压式呼吸器等应急物资。
此外,本项目为技改项目,对照《浙江震凯化工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简本)(2017.8.4),本环评建成后基本未新增风险源,均为柴油和硝酸铵储罐区、原料和成品仓库等。其中储罐区未新增储罐,成品仓库的最大储存量有所增加。因此,总体来说企业依托现有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加强库区的风险防范措施即可。由于该应急预案为简本,故环评对相关风险防范措施进行进一步完善细化,具体见以下章节。
6.3.7.2建筑安全规范
(1) 外部距离
根据厂区所处位置及周边环境,项目外部距离需满足《民用爆破物品工程设计安全标准》(GB50089-2018)的要求。
(2) 内部距离
厂区内各建筑之间的距离均需满足《民用爆破物品工程设计安全标准》(GB50089-2018)的相关要求。
6.3.7.3风险管理
6.3.7.3.1风险管理要求
一旦出现环境风险事故,将会对一定范围内的人员和环境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生产中安全管理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1、强化管理是防范风险事故最有效途径。从发生事故原因来看,事故的发生多为违反操作规程,疏于管理所致。因此本项目建设及生产运行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全体职工的安全和技术的定期培训,在项目进行的各个环节均采取有效的安全监控措施,使出现事故的概率降至最低;
2、应建全一套事故风险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制定安全规程、事故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管理人员应职责、权限分明,清楚生产工艺技术和事故风险发生后果,具备解除事故和减缓事故的能力;
3、严格执行设备的维护保养制度,定期对设备装置进行检查,及时处理不安全因素,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各项应急处理器材与设施(如提升泵、灭火器,防毒面具、呼吸器等)也必须经常保持处于完好状态;
4、一旦发生突发事故,应及时发出报警信号,请有关部门(消防队,急救中心,环境监测站等)前来救援、救护和监测。事故如可能波及周围环境时,应及时通知影响区域的群众撤离到安全地带或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使事故的危害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5、事故一旦得到控制,要对事故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对涉及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进行评价,并对今后消除和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因素提出建议。
6.3.7.3.2风险防范措施
1、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1) 水油相制备过程的防燃防爆:
① 保持水相原料储罐、油相原料熔罐及储罐的恒定温度,防止局部温度过高;
② 防止杂质,特别是有机杂质进入水相制备罐内。
(2) 根据项目生产、贮存的火灾爆炸危险性确定构建筑物的结构形式、耐火等级、防火间距、建筑材料等,各建构筑物采用的室外装修材料及耐火性能均需符合防火规范的要求。各建构筑物内设置完备的安全疏散及防护设施,如安全出入口、防护栏等,以利于现场人员事故时紧急撤离;
(3) 项目生产工人必须配备必要的安全保护用品,对作业人员定期体检和安全生产培训;
(3) 机械设备尽量采用低噪声的先进设备,配备一定的减振配件,日常作业中加强设备的保养和维护,缩短工人连续工作的时间;
(5) 对炸药生产场所地面做好防腐处理,地面与设备设施应符合安全标准要求,操作工人进入作业区必须穿戴符合防静电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
(6) 发生爆炸后及时清理现场,恢复给排水系统,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7) 定期对储罐进行检修,对超过使用期间的储罐及时进行更换;
(8) 对厂区内进行分区防渗,降低对区域内地下水产生的影响;
(9) 硝酸铵水溶液储罐区和柴油储罐区设置围堰,围堰容积分别为100m3和4m3,能够将泄漏的物质全部收集;
(10) 厂内配备相应的消防沙、吸油棉、收集桶等应急设施,便于柴油泄漏时及时进行处理。
2、运输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1) 项目运输民用爆炸器材时应严格按照《民用爆破物品工程设计安全标准》(GB50089-2018)、《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运输安全规范》(GB4387-94)及《汽车运输危险货物规则》(JT617-2004)的相关要求及有关交通安全规则执行;
(2) 生产区至总库区运输民用爆破器材的行车路线,应由企业安全保卫和当地交通安全管理部门确定,不得随意更改;
(3) 生产区至总库区运输道路应坚实牢固、路面平整、边坡稳定,坡度应符合《民用爆破物品工程设计安全标准》(GB50089-2018)的规定,应按照国家交通规则设置必要的交通标志;
(4) 汽车运输危险品时,应使用符合《爆破器材运输车安全技术条件》规定的专用运输车,符合《爆破器材运输车安全技术条件》规定要求;
(5) 运输车辆车厢内应有防止移动和撞击的固定装置,采用厢式专用运输车,要有良好的散热装置;车厢的黑色金属部分应用导静电胶皮、木板等不易产生静电的非金属材料衬垫;
(6) 不得在人口稠密的场镇、城市、国家重要建筑、工程、桥梁、隧道等处随意停车,做到安全快速通过。运行途中或中途确需停车,驾押人员都必须严密监视过往车辆、行人的一切举动。严禁搭载无关人员,善于识别真、假、伪、善;长途运行须有驾驶员二人交换驾驶,不准以任何理由中途停车歇息;驾押人员务必“两牢记” :牢记所经线路的地形地貌特征;牢记所遇非法人员的像貌特征。若遇盗、抢、破坏等紧急情况,立即向当地110报警。
3、监控体系措施
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中的内容,厂区内应设置如下监控管理体系:
(1)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根据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种类、数量、生产、使用工艺(方式)或者相关设备、设施等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监测监控体系,完善控制措施,监测监控系统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
(2)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设施和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进行检测、检验,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设施和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有效、可靠运行。维护、保养、检测应当作好记录,并由有关人员签字;
(3)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和操作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操作技能培训,使其了解重大危险源的危险特性,熟悉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应急措施;
(4)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在重大危险源所在场所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写明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办法;
(5)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将重大危险源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和应急措施等信息,以适当方式告知可能受影响的单位、区域及人员;
(6)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依法制定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者配备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及应急救援器材、设备、物资,并保障其完好和方便使用;配合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所在地区涉及本单位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
4、其他风险管理
(1) 人员管理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运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项目主要负责人均取得安全资格证书,库管员均为持证上岗的工作人员。
(2) 安全生产制度
该公司在原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按照民爆行业的相关规定并根据本项目的实际情况,编制完善乳化炸药生产线以及乳化炸药固定地面站安全管理制度,用于指导本项目的安全生产。
(3) 安全操作规程
公司应根据本项目工艺技术要求及设备特点,编制和生产工艺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等,用于安全生产的指导。
(4) 人员培训
本项目涉及电工操作人员、押运员、危险品运输驾驶员等特种作业人员,所有特种作业人员应经过相关部门培训,取得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5) 警示标识
由于建设项目的特殊性,除需执行相应的管理措施外,还需设置外部警示牌,警示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① 闲人免进;
② 禁止携带火种;
③ 禁止吸烟;
④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⑤ 禁止携带电子通讯设备。
6.3.8应急预案
为保证企业、社会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防止突发性重大危险事故发生,并能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有效控制处理,本着“预防为主、自救为主、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的原则,建设单位编制了单独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同时进行了备案及定期演练。
6.3.8.1事故处理
生产车间各工序配备有应急报警电话。现场人员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后及时拨打报警电话向应急办公室或应急指挥部报警,指挥部接警后,进行信息核实,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调动各应急小组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应急指挥部在接到突发环境事件报警后,应在 1小时内向个环境保护局进行报告,报告事件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突发环境事件基本情况、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内容。
6.3.8.2应急监测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立即请求环境保护局配合开展应急行动,由环保局环境监测站进行应急监测。
1、泄漏应急监测
本项目运营期间可能会发生硝酸铵水溶液储罐的泄漏和柴油储罐的泄漏事件。当发生泄漏且围堰发现破损,导致硝酸铵或柴油下渗时,应分别进行土壤和地下水的应急监测,监测因子包括硝酸铵和石油类。当泄漏的污染物进入地表水体时,还需对地表水体进行应急监测。
2、火灾爆炸应急监测
经分析,当发生火灾爆炸时,产生的废气以N2为主,对外环境产生的影响是较小的。但该过程中还伴随有少量N2O,本次评价建议将其作为应急监测因子,同时对区域内NOX进行应急监测。
6.3.8.3事故状态下污染物的处理
(1) 硝酸铵水溶液、水相溶液及油相溶液发生泄漏后的处置措施
发现泄漏后,现场人员及时报警,关闭加热蒸汽阀门,找出泄漏点,尽可能找一些容器接住流出的液态物料,并尽可能堵住泄漏点。应急处置人员到达现场后,如果泄漏点还在泄漏,应及时采取措施堵住泄漏点,如果无法堵住泄漏点,应立即向罐体喷洒冷水,冷却物料使其流动性降低,同时尽可能堵截流出的液态物料流向排水沟,以防流出造成大面积污染。本项目在硝酸铵水溶液储罐区和柴油储罐区均设置有围堰,其容积能够受纳全部的泄漏物质,故发生泄漏时,仅需在围堰区域进行相应的污染物收集,地面洗消即可。
(2) 溶液外流处置措施
如受污染水体流出厂区,应派治安警戒组进行警戒,以防水中毒事件发生,请求当地环境监测站开展应急监测,随时监测污染情况,掌握水体受污染程度。同时立即进行受污染水体堵截、引流或回抽等措施,对受污染水体进行稀释、隔油、吸附等处理,并随时进行水体监测,确保受污染水体得到治理,不再产生次生灾害。
(3) 硝酸铵溶液运输途中泄漏现场措施
驾驶员发现泄漏后,立即把车停放安全地点,设置警示标识,向工厂应急救援办公室报警,同时用车上配备的石棉绳等耐高温材料进行堵塞,堵塞时注意自身安全,当心烫伤,泄漏较大,影响交通安全时,可向消防大队 119 及交警大队122 报警求援,并进行警戒,禁止车辆及人员进入。
(4) 消防废水处理
厂区内一旦项目储存库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时,将会产生消防废水。企业现有1个190m3事故水池,事故状态下产生的消防废水经排水沟排入池汇入事故应急池暂时储存,待火灾过后排入污水处理站处理。
(5) 污染土壤的处理
若硝酸铵和石油类已污染土壤,使用机械清除被污染土壤并在安全区处置。如环境不允许大量挖掘和清除土壤时,可使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消除污染(如对地表封闭处理)。
6.3.9风险评价小结
本项目为乳化炸药生产项目,经预测,当发生爆炸时,将造成爆炸中心点40m范围内的人员死亡,在40-72m范围内可能造成人员耳膜损伤,中等挫伤、骨折或内脏严重挫伤,甚至可引起死亡。对于建筑物来说,发生爆炸时将造成爆炸中心点46m范围内的建筑完全破坏,46-54m范围内建筑物严重破坏。54-79m范围内建筑物次严重或中等程度破坏。
当硝酸铵溶液储罐和柴油储罐发生泄漏时,其储存的原料将在0.13-0.88h之内全部泄漏,项目在硝酸铵水溶液储罐区设置有围堰,硝酸铵溶液储罐区和柴油储罐区分别设置容积为100m3和4m3的围堰,可以完全容纳泄露的物料。本次评价提出对罐内原料实时监控,同时厂内配备相应的封堵设施、吸油棉、消防沙和收集桶等,当储罐发生泄漏时能够及时进行处理。由于柴油储罐区和硝酸铵水溶液储罐区均设置有防渗膜,当围堰破损导致硝酸盐和石油类进入土壤后,其影响范围主要在防渗层与地面间,难以对下层区域造成影响。
本项目现已完成了安全评价工作,根据《安全预评价报告》的结论:浙江震凯化工有限公司工业炸药生产设施、安全设施和储存设施现状符合《民用爆炸物品工程设计安全标准》(GB50089-2018)等要求;安全生产管理及实施状况符合《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GB28263-2012)等规定,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安全风险被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该公司工业炸药生产系统、储存设施及安全管理符合评价结论为“合格”。
综上,在项目严格按照安监、消防部门的要求,且落实安全风险防患措施和应急措施的前提下项目环境风险才可以接受。
环境风险评价自查表见表6.3-25。
表6.3-25  环境风险评价自查表信息表
工作内容 完成情况
查 危险
物质 名称 硝酸铵 亚硝酸钠 醋酸 柴油 复合蜡(矿物油)
存在总量/t 1441 3 1.6 1.3 15
环境
敏感性 大气 500 m 范围内人口数 150人 5 km 范围内人口数约19775人
每公里管段周边 200 m 范围内人口数(最大)   /   人
地表水 地表水功能敏感性 F1 □ F2 □ F3 √
环境敏感目标分级 S1 □ S2 □ S3 √
地下水 地下水功能敏感性 G1 □ G2 □ G3 √
包气带防污性能 D1 □ D2 □ D3 √
物质及工艺
系统危险性 Q 值 Q<1 □ 1≤Q<10 □ 10≤Q<100√ Q>100 □
M 值 M1 □ M2 □ M3 □ M4 √
P 值 P1 □ P2 □ P3 □ P4 √
环境敏感程度 大气 E1 □ E2 √ E3 □
地表水 E1 □ E2 □ E3 √
地下水 E1 □ E2 □ E3 √
环境风险潜势 Ⅳ + □ Ⅳ □ Ⅲ□ Ⅱ√ I □
评价等级 一级 □ 二级√ 三级√ 简单分析 □
风险
识别 物质危险性 有毒有害√ 易燃易爆√
环境风险类型 泄漏 √ 火灾、爆炸引发伴生/次生污染物排放√
影响途径 大气 √ 地表水 □ 地下水 √
事故情形分析 源强设定方法 计算法√ 经验估算法 □ 其他估算法 □
风险预测与评价 大气 预测模型 SLAB □ AFTOX □ 其他 □
预测结果 大气毒性终点浓度-1 最大影响范围  /  m
大气毒性终点浓度-2 最大影响范围 /  m
地表水 最近环境敏感目标  /  ,到达时间  /  h
地下水 下游厂区边界到达时间  /   d
最近环境敏感目标  /   ,到达时间  /   d
重点风险防范措施 详见污染防治措施
评价结论与建议 在防渗措施落实到位的前提下,风险可接受
注:“□”为勾选项,“ ”为填写项。
 
6.4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两大发展战略之一,环境保护既是我国基本国策,又是政府行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唯一选择,而推行清洁生产是保护环境的根本途径之一。
清洁生产是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之一,也是90年代初以来国际社会努力倡导的改变传统环境保护模式的新的环境战略,其实质是把污染预防的综合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设计和服务中,从而从污染产生源开始减少生产和服务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清洁生产是环境保护的终极目标,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3]60号“关于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若干意见”,实施清洁生产是企业的义务,要求企业优先采用清洁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清洁生产不仅可改善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提高企业的形象和竞争力。
企业推行清洁生产,由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两方面的推动机制相互作用,外部作用主要是政府的强制或激励机制;内部作用则主要靠完善企业内部机制,提高员工素质,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管理水平等措施。
清洁生产是指将预防和治理污染贯穿于整个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消费使用过程中,尽量使之不产生和少产生废物,以期对人类和环境不产生或产生最小的危害,是促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措施。
6.4.1项目采用的清洁生产措施
(1) 高效的油、水相制备技术
油、水相溶化罐采用盘管及夹套通水蒸汽或热水多重加热方式,提高加热效率,应用框式搅拌技术或双向对称侧式搅拌技术,降低了搅拌电机功率,加快了介质热交换,实现快速配制油、水相溶液。
(2) 连续乳化工艺及配方技术
采用新型乳化剂及复合油相,研制高品质、低成本的工艺配方。乳化后的乳化基质抗水性能好、贮存期长、质量稳定、不易破乳,其各项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要求。
(3) 大产能乳化技术
设计结构紧凑、罐体体积小、各部分结构无机械碰撞、动力容量小、大间隙的连续一级乳化器,通过理论分析、动静平衡试验、振动、温升检测、带水试机等方式对乳化器的安全性进行反复试验,提高本质安全,实现大产能连续乳化,生产线产能达到6~10t/h。
(4) 安全高效环保冷却技术
采用进口不锈钢钢带对乳化基质进行冷却至50℃左右,基质冷却为敞开式,冷却水与基质不直接接触,不影响产品性能,水可循环利用,冷却水对环境无污染,无废水产生。
(5) 敞开式无压自输送中低温敏化技术
采用低转速的敞开式敏化机,为无压敏化,快速化学敏化与敏化剂可靠匹配,产能3-8t/h,工艺设备布置简捷。
(6) 本质安全的装药技术
在浙江率先应用德国进口的保利卡装药系统,该系统能适应产品敏化后效的要求、且装药精度高,实现系统故障自动报警与停机
(7) 智能化信息化自动控制技术
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实现生产线智能化控制、远程诊断及故障处理,各工序实现随动智能匹配,全线实现安全联锁停机。高精度检测及执行机构,安全监控灵敏可靠,提高整线安全技术水平。
6.4.2建议其它的清洁生产措施
企业在以后的运营过程中应加强ISO14001环境体系管理,另外应加强产品及技术研发,提升拥有专利或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产品产量比重,提高环境管理和企业技术指标要求。
为了更好的推进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提出如下建议:
(1) 严格控制工艺的操作条件,规范操作规程,加强岗位责任制,完善考核机制。从而达到进一步降低原料消耗及减少污染物产生。
(2) 设立专门环境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健全并完善环境管理制度并纳入日常管理。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降低人为因素引发环境问题。
(3) 对原辅料规定严格的检验、计量控制措施,对主要设备有具体的管理措施,对生产工艺用水、电、汽进行管理,并制定定量考核制度。
(4) 记录环保设施运行数据并建立环保档案。对危险废物按照GB18597相关规定,进行危险废物管理,交由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进行处理。
(5) 经常开展厂区综合环境整治,做到管道、设备无跑冒滴漏,排水系统实行清污分流、雨污分流。
(6) 企业应适时开展清洁生产审计,通过审计发现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不足问题,进一步挖掘节能降耗的潜力。
 
7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
7.1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7.1.1施工期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污水主要有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和混凝土保养水、地面冲洗水、设备清洗水、泥浆废水等施工废水。
施工期间要求将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排放标准后纳管送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后外排。
施工废水中主要含有悬浮物、石油等污染物,应采取建设临时沉淀池的方式,将施工废水收集,经沉淀池沉淀处理后上清液可综合用于运输路面洒水、施工场地洒水等,沉淀物经干化后作为厂区的复绿用土。
7.1.2施工期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废气主要包括扬尘。
扬尘主要包括运输扬尘和施工扬尘,使局部环境内TSP升高。抑制运输扬尘产生,需经常对运输路面进行洒水;对于装运含尘物料的运输车辆必须进行密封运输,并严格控制和规范车辆运输量和方式;容易产生粉尘的物料不能够装得高过车辆两边和尾部的挡板,防止物料的洒落;限制施工区内运输车辆的速度,将卡车在施工场地的车速减少到10km/h,其他区域减少至30km/h;对离开工地的运输车,应该安装冲洗车轮的冲洗装置,不能将大量有土、泥、碎片等类似物体带到公共道路上。
对于施工扬尘,除需定期给施工场地经常洒水外,还需加强施工管理,配置工地细目滞尘防护网;施工现场周边应设置符合要求的围档,围档高度最少不能低于2m,且围档要坚固、稳定、整洁、规范、美观;减少建筑材料堆放,并注意堆料的保护,加盖蓬布密封保存,避免造成大范围的空气污染;禁止大风天气进行土地平整、打桩、开挖、回填、道路浇注、装卸、露天堆放和搅拌等作业;要求采用商品混凝土建房,减少因搅拌而产生扬尘。
7.1.3施工期固废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阶段的固体废物主要有来自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和施工中的废建筑材料等。
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置。
废建筑材料主要为无机类废物,主要是施工中的下脚料,如弃土砖瓦、混凝碎块等,尽量回收再利用,严禁随意倾倒,剩余部分与生活垃圾一起送环卫部门处理。
7.1.4施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噪声主要包括施工期间各种施工机械施工噪声(其噪声强度与施工设备的种类及施工队伍的管理等有关)和建筑材料运输交通噪声。噪声是施工期间主要污染。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加强管理,减少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影响。
对于施工机械施工噪声,施工队伍建设时,应尽量使用低噪声的设备,桩基作业尽可能采用低噪声的液压静力压桩机,避免采用冲击式打桩机,减少区域噪声;根据国家环保局《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污染防治法>的通知》(环控[1997]066号)的规定,建设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向当地环保部门申请登记。除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要求必须连续作业外,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因特殊要求必须连续作业的,必须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三十条),且必须公告附近居民。
对于建筑材料运输交通噪声,应注意加强管理,控制施工车辆的噪声辐射强度和排放时间。
 
7.2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
7.2.1运营期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本项目建成后产生的废气主要为油相配制过程中产生的少量非甲烷总烃以及食堂油烟废气。
① 非甲烷总烃
本项目使用复合蜡和乳化剂在85~90℃条件下配制油相材料,其中复合蜡固体需事先在敞开式的熔蜡槽(蒸汽加热到85~90℃)中熔化后再进入油相熔化罐中和乳化剂一起混合配制成油相材料。复合蜡的主要成分为石蜡,含油量低于30%,加热溶解的过程中会有少量的非甲烷总烃挥发。经计算,本项目非甲烷总烃的产生量为0.067kg/h。要求企业在熔蜡槽上方设置集气罩,将该工序产生的非甲烷总烃收集后经由15高排气筒高空排放,收集效率按90%计,配套风机风量为1000m3/h,则本项目非甲烷总烃无组织排放量为0.01t/a(0.007kg/h),有组织排放量0.09t/a(0.06kg/h),有组织排放浓度为60mg/m3。
② 醋酸(2条乳化炸药生产线的敏化工段)
本项目2条乳化炸药生产线的敏化工段均使用醋酸溶液作为敏化反应的促进剂,敏化机搅拌过程中会有少量的醋酸废气挥发。本项目建成后2条乳化炸药生产线所用的促进剂80%醋酸溶液约4.44t/a,敏化机在搅拌过程中约有1%的醋酸挥发,故本项目2条乳化炸药生产线产生的醋酸废气为0.04t/a。本项目敏化工段年工作时间约7小时/班,每天2班,则年工作时间为3500h/a,本项目每条生产线敏化工段醋酸废气的产生量为0.006kg/h。要求企业在敏化机上方设置集气罩,将该工序产生的醋酸废气收集后经由15高排气筒高空排放,收集效率按90%计,配套风机风量为1000m3/h,则本项目每条生产线醋酸废气无组织排放量为0.002t/a(0.0006kg/h),有组织排放量0.018t/a(0.0054kg/h),有组织排放浓度为5.4mg/m3。
② 食堂油烟废气
企业办公区内设置食堂,油烟产生量为0.29t/a。要求油烟废气经油烟净化器净化处理后屋顶排放,净化效率为75%,则食堂油烟排放量为0.073t/a,油烟排放浓度可达到≤2.0mg/m3的国家标准。
7.2.2运营期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本项目产生的废水主要有装药车间地面冲洗水及员工生活污水。
① 车间地面冲洗水
本项目主要生产车间均为管道输送,机械化水平较高,故车间地面无需冲洗。仅装药包装工房的地面由于产品洒落需要定期清理,但由于现在生产线自动化水平逐渐提高,设备也愈发先进,故装药工段将炸药洒落地面的情况较少。根据以往实际生产经验,装药车间需要定期清洗的地面约150m2,平均一个月冲洗一次,平时都用拖把局部清理。本项目车间地面冲洗废水产生量约为16.2t/a。其主要污染物浓度为:CODCr 500mg/L,氨氮200mg/L,SS 500mg/L,石油类200mg/L,要求企业在现有二级隔油、沉淀的基础上增加一级氧化工艺,利用投加的氨氮去除剂的强氧化性将废水中的氨氮氧化分解去除,以保证废水中氨氮达标排放。
② 生活污水
食堂含油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一起经化粪池处理达三级标准后纳管排入市政截污管网送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外排。
综上,本项目建成后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详见图6.2-1。
 
 
 
 
 
 
 
图7.2-1  本项目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综上,由于本项目产生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生产废水为间歇产生,产生量极少且水质简单,经过上述工艺预处理后可满足相应的三级接管标准。
7.2.3运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本次技改项目于乳胶基质制备工房和不合格品处理工房新增部分设备,乳胶基质制备工房的主要高噪声设备为各种泵类,产生的噪声可达到75~85dB,不合格品处理工房的主要生产设备为装药机、敏化机,噪声为65~80dB。本项目主要采用低噪声设备、置于工房内、基础减振、加装消声器等措施,声环境保护具体对策措施如下:
(1) 重视设备选型,采用低噪声设备
尽量选用加工精度高,运行噪声低的设备,采用减振基础来减少搅拌机的振动噪声。
各类泵噪声防治措施及对策:选用低噪声设备;将泵置于室内,密闭噪声;建筑物屏蔽、隔音;采取加装减震垫等基础减震措施;室内墙体使用吸收材料,吸收噪声。
电机、风机防治措施及对策:为了使厂界噪声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应对电机加减振垫和消声器,对风机加装消声器,风机管道之间采取软边接防振等措施。
(2) 工房整体设计
对有强噪声源的工房,做成封闭式围护结构,利用墙壁,使噪声受到不同程度的隔绝和吸收,尽可能屏蔽声源。
(3) 采取吸声措施
工房墙壁采用了柔性材料、膜状与板状材料,以吸收工房内的一部分反射声。
(4) 加强管理
加强噪声防治管理,降低人为噪声。从管理方面看,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以减少对周围声环境的污染:
① 建立设备定期维护、保养的管理制度,以防止设备故障形成的非正常生产噪声,同时确保环保措施发挥最有效的功能。
② 加强职工环保意识教育,提倡文明生产,防止人为噪声。
(5) 加强厂区绿化。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本项目营运过程产生的噪声,可得到有效控制,厂界噪声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
7.2.4运营期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置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废包装材料(危化品废包装材料、不合格品废包装材料、产品包装废包装材料、一般废包装材料)、污水处理污泥以及员工生活垃圾,其中危化品废包装材料、不合格品废包装材料、污水处理污泥均属于危险固废。产品包装废包装材料和一般废包装材料均可出售综合利用,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处置,危险废物(危化品废包装材料、不合格品废包装材料、污水处理污泥)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对于本项目产生的固废,安全贮存的技术要求:应按照固体废物的性质进行分类收集和暂存。一般固废按照GB18599-200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有关要求执行,危险固废按照GB18597-2001《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执行,项目产生危险废物必须储存于防水编织袋中,存放地面必须硬化,设置专门的危险废物贮存场所,设立标牌,不允许在露天堆放。危险废物贮存场所的具体要求为:设施底部必须高于地下水位最高水位;应建在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仓库、高压输电线路防护区域以外;应位于居民中心区常年最大风频的下风向;场所内必须有泄漏液体收集装置;不相融的危险废物必须分开存放,并有隔离间隔断;危险废物的堆放要做好“三防工作”(即防风、防雨和防晒)。同时应将危险废物分类收集贮存,并粘贴危险废物标签,并做好相应的纪录。危险废物外运采用专门密闭车辆,防止散落和流洒。对危险废物的转移处理须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第5号令《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执行。
综上所述,只要严格执行本次环评中出的各项固废处置措施,本技改项目固废均能得到有效处置,实现零排放,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7.3环保治理措施汇总
本项目的环保治理措施汇总表见表7.3-1。
 
表7.3-1  环保治理措施汇总表
项目 分项 治理措施 治理效果
废气
治理 水油相制备工房非甲烷总烃 要求企业在熔蜡槽上方设置集气罩,将该工序产生的非甲烷总烃收集后经由15高排气筒高空排放 达标排放
乳化炸药生产线Ⅰ、Ⅱ 要求企业在敏化机上方设置集气罩,将该工序产生的醋酸废气收集后经由15高排气筒高空排放 
食堂油烟废气 经油烟净化器净化处理后屋顶排放 
废水
处理 车间地面冲洗水 经二级隔油、氧化、沉淀处理达三级标准后纳管排入市政截污管网送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外排 达标排放
生活污水 食堂含油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一起经化粪池处理达三级标准后纳管排入市政截污管网送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外排 达标排放
噪声
治理 设备噪声 重视设备选型,采用减震措施;工房整体设计,合理布局;采取吸声措施;加强管理;厂界四周加强绿化,加强对噪声的隔阻效果 达标排放
固废
处理 危化品废包装材料 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不产生二次污染
不合格品废包装材料 不产生二次污染
污水处理污泥 不产生二次污染
产品包装废包装材料 出售综合利用 不产生二次污染
一般废包装材料 不产生二次污染
生活垃圾 统一收集,送垃圾填埋场处理 不产生二次污染
“以新带老”措施 建设规范的固废暂存间,将废包装材料置于固废暂存间,定期交由原料供应厂家回收再利用 不产生二次污染
建设规范的危险废物暂存间,将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危化品废包装材料、不合格品废包装材料和污水处理污泥)按规范要求存放在危废暂存间,定期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不产生二次污染
 
8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建设项目的开发将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环境问题,只有解决好环境问题,保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该项目本着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宗旨,进行工程建设,使工程投产后具有一定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努力做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是要对项目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从而判别项目是否做到了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的双重目标,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8.1经济效益分析
乳化炸药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含水炸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乳化炸药已成为浙江市场工业炸药产品的主流,十年前就已全面替代铵梯类炸药。
根据浙江省“十三五”规划,将全面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谋划实施亿万综合交通工程,加快省域城际高速铁路建设,努力打造省会到设区市1小时交通圈,拓展出省铁路通道,加快形成覆盖全省、衔接紧密的铁路网。统筹推进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协调发展,加快实现陆域县县通高速,不断完善公路网络结构。加强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港区开发,加快建设疏港物流大通道,深入实施内河水运复兴行动计划,加快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构建水陆、江海、海河、海铁等多式联运体系。制定实施地方航空发展规划,统筹推进航空枢纽、干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的机场网路,努力建设全省1小时空中交通圈。基础设施建设必将带动工业炸药的需求量上涨,公司乳化炸药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对于企业适应行业发展趋势、技术进步、安全生产、满足市场需求均是必要的,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8.2环境效益分析
本项目的环保投资费用主要是指污染治理所需的直接费用,主要为三废治理费用,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的污染治理所需的直接费用列于表8.2-1。
 
表8.2-1  建设项目环保投资费用估算表
序号 环保投资项目 投资额(万元) 备注
1 废水 2 利用现有,新增生产废水氧化投资
2 废气 3.5 水油相制备工房非甲烷总烃收集排放装置
2条乳化炸药生产线醋酸废气收集排放装置
3 噪声 0.5 设备减震
4 固废 3.0 危废暂存间、委托处置费用
5 环境监测 4.0 环境监测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监测单位
小计 13.0 与环保直接相关的投资费用
 
由表8.2-1可见,本项目环保投资合计1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718万元的1.81%。
 
8.3社会效益分析
(1) 技改实施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了社会有效供给。
(2) 项目实施后可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利于提高公司工艺装备水平和生产的本质安全性,保持在行业的优势地位和竞争实力,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消除安全隐患,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3) 促进相关产业内部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项目实施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9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为了通过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把本项目的营运期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减至最小,使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持续发展,必须强化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使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和同步实施的方针,使环保措施得以切实实施。
 
9.1环境管理
9.1.1环境管理内容
建立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是根据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所提出的施工期和营运期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各项环境保护工作经费,对施工期和营运期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并负责与政府环境主管部门联系并协调环境管理中发生及存在的相关事宜。使环境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实施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为具体实施环境保护措施和采取某些补救措施提供依据和基本资料。
9.1.2环境管理机构的组织和职责
9.1.2.1环境管理机构
为了贯彻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规,及时了解项目及其周围环境质量、社会因子的变化情况,掌握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的效果,保证该区域良好的环境质量,在项目区需要进行相应的环境管理。本次环评提出项目建设单位应该有人员兼职环境管理和监督,并负责有关措施的落实,在施工期和运营期对项目区域废气、废水、噪声和固体废物等的排放、处理及环保设施运行状况进行监督,严格注意相关的排污情况,以便能够在出现紧急情况的时候采取应急措施。因此,要设立控制污染、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法律负责者和相关的责任人,负责项目整个过程(包括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环境保护工作。
9.1.2.2环境管理机构的职责
环境管理贯穿于整个施工期和营运期,是一项重复性的重要工作。环境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使建设项目在整个施工期和营运期都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监督和检查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及运营过程环保措施的落实。环境管理机构职责是通过强化环境管理,使项目的建设和营运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9.1.2.3环境管理人员职责
(1) 督促项目施工期及运营期的环保治理措施、管理措施的实施;
(2) 督促检查项目环保设施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并提出改善建议及对策;
(3) 负责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教育工作,以提高全体人员的环保意识;
(4) 定期向各级主管部门汇报项目的环保工作情况及环保设施运行情况。
9.1.2.4项目施工期环境管理
本项目施工期的环境管理计划包括施工管理队伍中环境管理机构的组成和任务、施工方案的审查、施工期环境监察制度的建立和施工结束后有关污染控制方面的验收内容等。
(1) 施工期要制定和健全工程环境管理制度,对所有工程项目进行环境工程监理,保证项目环境工程质量,避免环境隐患的存在;
(2) 根据对施工单位提出要求,明确责任,督促施工单位按工程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以减少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水环境的影响;减少地面扬尘、建筑粉尘和施工机械尾气对空气环境的污染;
(3) 明确施工中废水处理的要求及职责,并定期组织检查;
(4) 要求施工单位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施工机械及按规范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5) 定期检查,督促施工单位按要求处理建筑垃圾,收集和处理施工废弃物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6) 项目施工完毕后,应全面检查施工现场的环境恢复状况。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拆除临时设施,按计划实施绿化工程,恢复因施工破坏的植被及设施。
9.1.2.5项目运营期环境管理
(1) 加强环保设施的管理,定期检查厂内环保设施运行情况,及时排除故
障,保证环保设施正常运转,污染物达标排放;
(2) 运用经济、教育、行政、法律及其它手段,加强项目内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不断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3) 配合当地环保监测机构,实施环境监测计划,定期向当地环保部门上报相关材料。
9.1.2.6标志牌设置
企业环境保护图形标志牌由相关部门统一定点制作,企业污染物排污口(源)应设置提示式标志牌,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污口应设置警告式标志牌,见表8.1-1。
 
表9.1-1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
号 提示图形符号 警告图形符号 名称 功能 国标
代码
1 废气
排放口 表示废气向大气环境排放 GB15562.1-1995
2 噪声
排放源 表示噪声向外环境排放 
3 废气排放口 表示废水向水体排放 
4 一般
固体
废物 表示一般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 GB15562.2-1995
5 危险
废物 表示危险废物贮存、处置场 
注 正方形边框
背景颜色:绿色
图形颜色:白色 三角形边框
背景颜色:黄色
图形颜色:黑色 
 
9.1.2.7排污规范化管理
(1)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1999]24号文件的规定,一切新建、扩建、改建的排污单位必须再建设污染治理设施的同时建设规范化排污口,作为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的必要组成和项目验收内容之一。本项目投产后,公司应如实向环境管理部门申报排污口数量、位置及所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或产生公害)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去向等情况。
(2) 本项目的废水排放实现清污分流、雨污分流,雨水(初期雨水除外)设清排口。
(3) 废气排气筒设置便于采样,附近设置环境保护标志。
(4) 本项目固体废物贮存在室内,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所在醒目处设置标志牌。
 
9.2环境监测计划
9.2.1监测目的及监测机构
环境监测是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是对项目本身营运过程中所排放的污染物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以掌握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为控制污染物提供依据。只有通过监测才能够客观准确的评估环境影响的危害,掌握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预测项目营运中的不利因素。环境监测有利于项目的开发进度和正常运营,减轻环境问题对公众生存环境带来的威胁,避免因项目开发带来新的环境问题,为施工期和营运期的环境保护及污染物控制、环境监理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项目外环境的监测可以检验项目管理和治理的改进程度,也是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对项目环保工作的重要监控手段。
环境监测任务由建设单位组建成立的工程环境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委托给有资质的环境监测单位进行监测。
9.2.2项目监测计划
本项目三同时竣工验收及运行期监测计划详见表9.2-1。
 
表9.2-1  项目环境监测计划
阶段 监测介质 监测点位 监测项目 监测频率 监测机构
运行期 废水 企业总排口 COD、氨氮、石油类 半年一次 有资质的监测单位
雨水口 
地下水 水油相制备工房、危化品仓库、储罐区、污水处理站附近 COD、氨氮、石油类 每季度一次 有资质的监测单位
废气 水油相制备工房排气筒 非甲烷总烃 半年1次 有资质的监测单位
乳化炸药生产线Ⅰ排气筒 醋酸 半年1次 
乳化炸药生产线Ⅱ排气筒 醋酸 半年1次 
厂界上风向设置1个参照点,下风向设置3个对照点(厂界无组织) 非甲烷总烃、醋酸 半年1次 
噪声 厂界四周 LAeq 半年1次 有资质的监测单位
土壤 水油相制备工房、危化品仓库、污水处理站附近 COD、氨氮、石油类 每5年1次 有资质的监测单位
竣工验收 废水 企业总排口 COD、氨氮、石油类 / 有资质的监测单位
雨水口 
废气 水油相制备工房排气筒 非甲烷总烃 / 有资质的监测单位
乳化炸药生产线Ⅰ排气筒 醋酸 / 
乳化炸药生产线Ⅱ排气筒 醋酸 / 
厂界上风向设置1个参照点,下风向设置3个对照点(厂界无组织) 非甲烷总烃、醋酸 / 
噪声 厂界四周 LAeq / 有资质的监测单位
 
9.3环境监理要求
将环境监理纳入工程施工监理,是保证本项目各项环保措施落实的有效手段。对保证项目建设与周边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减少各类污染物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为了落实本项目的各项环保治理措施和环境管理方案,应在设计施工阶段委托具备资质的环境监理公司,对设计施工阶段的“三同时”措施、有关环保管理方案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监理的范围包括项目所在区域及影响区域,监理的内容包括对工程废水处理措施、噪声控制措施、粉尘控制措施以及陆域开采点的环境监理等。
 
9.4总量控制
(1) 总量控制原则
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对区域环境污染控制的一种有效手段,其目的在于使区域环境质量满足于社会和经济发展对环境功能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增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种类,将主要污染物扩大至四项,即CODCr、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按照《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要求,探索建立工业烟粉尘、VOCs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本项目位于重点区域,结合上述总量控制要求及项目工程分析可知,项目排放的污染因子中纳入总量控制的指标为CODCr、氨氮和VOCs。
(2) 总量控制指标
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建成后整个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废水量5476.2t/a、CODCr 0.274t/a、氨氮0.027t/a、VOCs 0.1t/a。
根据企业排污许可证(浙DE2014A0116),企业核定的排污总量为:废水量5521t/a、CODCr 0.55t/a、氨氮0.08t/a、SO2 9.22t/a、氮氧化物3.53t/a。
根据《关于<浙江省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准入审核方法(试行)>的通知》(浙环发[2012]10号)“第八条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同时排放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且新增水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应按规定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替代削减比例要求执行。”“第七条1.印染、造纸、化工、医药、制革等化学需氧量主要排放行业的新增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与削减替代量的比例不得低于1:1.2;”,故本项目CODCr和氨氮需按照1:1.2比例替代削减。
同时根据《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中“新建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的项目,实行污染物排放减量替代,实现增产减污;对于重点控制区和大气环境质量超标城市,新建项目实行区域内现役源2倍削减量替代;一般控制区实行1.5倍削减量替代”的要求,本项目属重点控制区,因此确定其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替代比例按1:2执行。
本项目实施前后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平衡情况见表9.4-1。
 
表9.4-1  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平衡表  单位:t/a
类型 污染物名称 已审批/核定排放量 本项目排放量 以新带老削减量 本项目建成后全厂排放总量 增减量 削减替代比例 削减量
废水 废水量 5521 5476.2 5521 5476.2 -44.8 / /
CODCr 0.55 0.274 0.55 0.274 -0.276 / 0
氨氮 0.08 0.027 0.0 0.027 -0.053 0
废气 SO2 9.22 0 9.22 0 -9.22 / /
氮氧化物 3.53 0 3.53 0 -3.53 
烟粉尘 2.046 0 2.046 0 -2.046 / /
VOCs③ 0.15 0.1 0.15 0.1 -0.05 / /
 
由表9.4-1可知,本项目建成后全公司的排污总量为:废水量5476.2t/a、CODCr 0.274t/a、氨氮0.027t/a、VOCs 0.1t/a,较之原审批/核定的排污总量,废水量减少了44.8t/a,CODCr减少了0.276t/a、氨氮减少了0.053t/a、SO2减少了9.22t/a、NOx减少了3.53t/a、烟粉尘减少了2.046t/a、VOCs减少了0.05t/a。其中CODCr、氨氮、VOCs均无需替代削减。本项目各类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具体由建设单位向当地环保管理部门申请,最终经环保部门审批核准,故本项目的实施符合总量控制原则。
 
 
10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0.1项目总平面布置和选址合理性分析
(1) 选址合理性分析
本项目位于嵊州市仙岩镇化工路62号,分为办公区、生产区、库区三个独立的区块,各区相距一定间距。办公区东侧为仙岩村,南侧为山体和菜地,西侧和北侧均为山体;生产区位于办公区西北侧约300m,四周均为山体环绕;库区位于生产区正南侧约215m处,东、南、北三面均为山体环绕,西侧为农田和山体。距离本项目生产区最近的敏感点为东南侧403m的仙岩村,距库区最近的敏感点为西南侧260m的仙岩村。项目所在地交通便利,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可以满足项目生产需求。项目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本项目所在地块为工业用地,所用厂房为工业用房,项目“三废”都能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综上,本项目选址基本合理。
(2) 总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震凯化工位于嵊州市仙岩镇化工路62号,分为办公区、生产区、库区三个独立的区块,各区相距一定间距。
办公区主要布置有3幢办公楼、2幢宿舍楼(大部分空置)、员工食堂、汽车棚、自行车棚、保安室、值班室等;
生产区位于办公区西北侧约300m,布置有硝酸铵库(101、102、103)、乳胶基质制备工房(原多孔粒状铵油炸药生产工房104)、水油相制备工房(107)、乳化炸药生产线Ⅰ生产工房(202)、乳化炸药生产线Ⅱ制药工房(401)、乳化炸药生产线Ⅱ装药包装工房(402)、不合格品处理工房(201)、原材料仓库以及其他配套用辅房;本次技改项目拟撤销104工房内的多孔粒状铵油炸药生产线,将3000t/a的产能并入5000t/a乳化炸药生产线Ⅱ(401和402),使乳化炸药生产线Ⅱ产能变为13000t/a;此外将两条乳化炸药生产线的水油相制备工序集中布置在新建的水油相制备工房内(107),新增水油相制备设备和硝酸铵溶液储罐;
库区位于生产区正南侧约215m处,按规范布置有14个工业炸药库、岗哨和值班室,炸药库总设计最大贮存量545吨,本项目拟拆除库区原消防器材室原地新建1个雷管库,雷管库设计最大储存5万发工业雷管。设备布置充分考虑项目工序布置情况集操作的便利,且生产车间门窗采用隔声处理。本项目各废气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因此,项目平面布置基本合理。
10.2审批原则符合性分析
根据《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88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符合以下原则。
10.2.1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原则符合性分析
10.2.1.1建设项目符合环境功能区规划的要求
本项目位于嵊州市仙岩镇仙岩村化工路62号,环境功能区划为嵊州仙岩优化准入区0686-V-0-4,属于优化准入区。本项目为乳化炸药生产线并线技改项目,根据工信部相关要求,企业拟撤销年产3000t多孔粒状铵油炸药生产线,将产能并入年产5000t乳化炸药生产线,使其升级改造为13000t/a的乳化炸药生产线Ⅱ,属于三类工业技改项目。此外,根据《嵊州市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2018—2025年)》,浙江震凯化工有限公司属于规划中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为该规划确定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保留点,不属于上述管控措施和负面清单范围内,故本项目符合《嵊州市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
10.2.1.2排放污染物符合国家、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本项目废水主要为员工的生活污水以及少量的车间地面冲洗废水,装药车间地面冲洗水经二级隔油、氧化、沉淀预处理达三级标准,食堂含油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一起经化粪池处理达三级标准后纳管排入市政截污管网送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外排;水油相制备工房产生的少量非甲烷总烃通过加强车间通排风即可;噪声源设备经有效隔声降噪等措施后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声环境功能区厂界噪声排放限值;项目产生的固废也均能得到妥善的处置,且能综合利用的均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综上所述可知,本项目拟采取的环保治理措施可行、有效,只要运营期间加强管理,确保各项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能确保各项污染物的达标排放,未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10.2.1.3排放污染物符合国家、省规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本项目建成后全公司的排污总量为:废水量5476.2t/a、CODCr 0.274t/a、氨氮0.027t/a、VOCs 0.1t/a,较之原审批/核定的排污总量,废水量减少了44.8t/a,CODCr减少了0.276t/a、氨氮减少了0.053t/a、SO2减少了9.22t/a、NOx减少了3.53t/a、烟粉尘减少了2.046t/a、VOCs减少了0.05t/a。其中CODCr、氨氮、VOCs均无需替代削减。本项目各类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具体由建设单位向当地环保管理部门申请,最终经环保部门审批核准,故本项目的实施符合总量控制原则。
10.2.1.4造成的环境影响符合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功能区划确定的环境质量要求
本项目废水主要为员工的生活污水以及少量的车间地面冲洗废水,经厂内预处理达标后送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外排,可维持原水环境质量现状;废气经预测达标排放,不会明显影响周围大气环境质量;噪声经合理隔声降噪等措施后,对环境影响不大;固废采取分类收集,妥善处置,对周围环境基本无影响。
因此各项污染物排放均在可控范围内,只要确保废水、废气、噪声和振动等治理设施正常运行,项目建成投产后可维持当地的环境质量现状,不会使现状环境质量出现降级。
10.2.2建设项目其他部门审批要求符合性分析
10.2.2.1产业政策及规划符合性分析
(1) 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为乳化炸药生产线局部安全技术改造项目,根据《关于民用爆炸物品行业技术进步的指导意见》、《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等文件内容分析,本技改项目不属于名录中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项目,属于允许建设类,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相关政策要求。具体分析详见1.3.3节。
(2) 规划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位于嵊州市仙岩镇仙岩村化工路62号,根据企业出具的土地证,本项目所在地块土地性质为工业用地,所用厂房属于工业用房,因此本项目符合嵊州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10.2.2.2公众参与符合性分析
根据《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2018年1月22日修正本),建设单位对本项目的建设情况于2019年4月19日在评价范围内的嵊州市仙岩镇人民政府、仙岩村、新岩头村、西鲍村、大东村、王树村、白岩村、谢家庄村、舜皇村村委会公示栏进行了公示,并在同时间于企业官网进行了公示,公示期为2019年4月19日至2019年5月5日,共10个工作日,公示期间没有收到任何单位、个人对本项目的反对意见。
 
10.3项目概况
浙江震凯化工有限公司前身为嵊县化工厂、浙江七八五厂,始建于1970年,为国有企业,1997年改制为股份制企业,2002年11月27日更名为浙江震凯化工有限公司,公司位于嵊州市仙岩镇仙岩村化工路62号,经营范围为:制造、销售:多孔粒状铵油炸药、乳化炸药(胶状);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
震凯化工分别于2003年11月、2006年8月以及2007年11月编制了环境影响报告,并经嵊州市环保局审批(嵊环建函[2003]100号和嵊环审函[2007]165号),上述项目分别于2006年8月和2008年11月通过了嵊州市环保局的验收(环验[2006]0011号和嵊市环建验[2008]025号),具体的审批和验收情况详见表1.1-1。
根据表1.1-1可知,震凯化工已审批产能为年产13000t/a胶状乳化炸药生产线1条、5000t/a粉状—胶状乳化炸药生产线1条、3000t/a铵油炸药生产线1条,总库区共14个炸药库,工业炸药贮存量545吨。上述项目均已通过环保三同时验收。
根据企业2019年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编号:MB生许证字[063号]),浙江震凯化工有限公司年许可生产能力为28000t/a,包括2条13000t/a乳化炸药生产线和1条2000t/a现场混装乳化炸药生产线。但企业多年来的实际产量并未达到该生产许可证的许可产能,始终维持在已审批产能之内。
随着近年来民爆行业工艺、装备技术水平的发展,2017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全生产司在四川省绵阳市召开的民爆行业科技工作座谈会暨智能制造推进会上明确提出,从2018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分年逐步淘汰生产许可产量低于6000t/a、8000t/a、10000t/a的包装型炸药生产线,引导企业积极实施并线改造整合,以提高工业炸药生产线的技术先进性与本质安全性。根据会议精神,公司现有的5000t/a乳化炸药生产线和3000t/a多孔粒状铵油炸药生产线面临的低产能问题亟待解决。而且两条乳化炸药生产线均采用湖南金能提供的AE-HLC型乳化炸药生产配方、制备工艺及设备,现有5000t/a乳化炸药生产线的包装设备只适用于生产Ф32-200g小药卷,不能满足Ф32-300g等多规格药卷的生产要求,且两条线的监控系统不能满足在线药量监测控制等行业最新要求,需要进行技术升级改造。
本项目为震凯化工实施的工业炸药生产线并线、乳化地面站、水油相集中制备及雷管库等技术改造项目,公司拟撤销年产3000t多孔粒状铵油炸药生产线,将产能并入年产5000t乳化炸药生产线,使其升级改造为13000t/a的乳化炸药生产线Ⅱ。此外将两条乳化炸药生产线的水油相制备工序集中布置在新建的水油相制备工房内(107),新增水油相制备设备和硝酸铵溶液储罐,制备好的水油相溶液通过泵送形式输送至各生产工房的水油相储罐内;原有乳化炸药制药工房(401)及装药包装工房(402)功能不变;更换装药包装工房内小直径药卷包装系统;对乳化炸药生产线Ⅰ和乳化炸药生产线Ⅱ的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原有闲置工房(201)的部分房间作为2条乳化炸药生产线的不合格品处理工房。另外,由于公司无雷管库,试验用的少量雷管暂存于理化室内,下属爆破公司所用雷管租赁嵊州市民爆公司仓库存放,因此存在使用不方便因素,因此,公司拟拆除总库区南端闲置的低位水池及消防器材室后原址新建工业雷管库,供性能试验及爆破公司存放雷管使用。
此外,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全生产司关于浙江凯特化工有限公司调整工业炸药产能的复函(工安全函[2018]126号),考虑到企业今后发展需要,本项目拟在厂区内新增1套2000t/a现场混装乳化炸药生产系统,主要内容包括:拟改造原多孔粒状铵油炸药生产工房(104)作为乳胶基质制备工房;拟改造原有闲置锅炉房(301)作为混装车车库及维修工房;拟调整原男浴室(307)功能,将其作为原材料仓库;拟调整原有女浴室(308)功能,将其作为全厂的危废暂存间、危化品仓库及闲置间等。
本项目建成后乳化炸药生产线仍采用湖南金能提供的AE-HLC型乳化炸药生产工艺设备技术,拟投资718万元新增部分工艺设备在企业现有厂区内实施上述工业炸药生产线并线、乳化地面站、水油相集中制备及雷管库等技术改造项目,与生产相关的硝酸铵库、油相材料库、理化室、包装原材料库等其它辅助建、构筑物均利用现有。本项目建成后企业将具备2条分别年产13000t/a乳化炸药生产线以及1套2000t/a现场混装乳化炸药生产系统。
 
10.4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10.4.1空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嵊州市空气污染物SO2、NO2和PM10年平均浓度均达到二级标准,PM2.5超过二级标准的要求,超标倍数为0.17倍。因此,嵊州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项目所在地属于不达标区。分析PM2.5超标主要是施工扬尘和汽车尾气排放引起的。
此外,本次环评监测期间非甲烷总烃的小时值均未出现超标,达标率为100%,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好。
10.4.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由监测结果表明,项目附近曹娥江水质均能满足Ⅲ类水质标准要求,水体环境较好。
10.4.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本项目5个水质监测点的八大离子正负电荷基本平衡。由表5.3-10可知,区域附近的地下水监测指标中各污染因子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要求。由表5.3-12和5.3-13可知,现有项目生产区污水收集池及主要生产车间所在区域包气带中各项污染因子也均能达到相应标准要求。综合分析,项目附近地下水水质状况较好,无污染现象,能够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标准。
10.4.4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本项目位于嵊州市仙岩镇仙岩村化工路62号,属于周边工业活动较多的村庄,由监测结果可知,本项目四周厂界昼、夜间环境噪声值均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
10.4.5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由监测结果可知,该地区土壤中各项污染物指标均满足《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发布稿)中“第二类用地筛选值”的要求。
 
10.5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0.5.1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
 
表10.5-1  本项目建成后全厂主要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量汇总
类型 污染物名称 产生量 排放量
废气 非甲烷总烃计(VOCs) 0.1 有组织 0.09
无组织 0.01
醋酸 0.04 有组织 0.036
无组织 0.004
食堂油烟废气 0.29 0.073
废水 车间地面冲洗水 水量 16.2 /
CODCr 0.008 /
氨氮 0.003 /
SS 0.008 /
石油类 0.003 /
生活污水 水量 5460 /
CODCr 1.91 /
氨氮 0.19 /
SS 1.09 /
小计 水量 5476.2 5476.2
CODCr 1.918 0.274
氨氮 0.193 0.027
SS 1.098 0.055
石油类 0.003 0.005
固废 产品包装废包装材料 2 0
危化品废包装材料 0.5 0
一般废包装材料 1 0
不合格品废包装材料 0.2 0
污水处理污泥 0.02 0
生活垃圾 46 0
小计 49.72 0
噪声 输送泵、基质泵、热水泵、水相溶化罐、油相熔化罐、装药机、敏化机等噪声65~85dBA
 
表10.5-2  本项目实施前后企业污染物排放三本账情况汇总表(t/a)
类型 污染物名称 已审批/核定排放量 本项目排放量 以新带老削减量 本项目建成后全厂排放总量 增减量
废水 废水量 5521 5476.2 5521 5476.2 -44.8
CODCr 0.55 0.274 0.55 0.274 -0.276
氨氮 0.08 0.027 0.08 0.027 -0.053
SS① 0 0.055 0 0.055 +0.055
石油类② 0 0.005 0 0.005 +0.005
废气 SO2 9.22 0 9.22 0 -9.22
氮氧化物 3.53 0 3.53 0 -3.53
烟粉尘 2.046 0 2.046 0 -2.046
VOCs③ 0.15 0.1 0.15 0.1 -0.05
醋酸④ 0.024 0.04 0.024 0.04 +0.016
食堂油烟⑤ 0.073 0.073 0.073 0.073 0
固废 0 0 0 0 0
注:①和②原审批环评中产生的生产废水经处理后全部回用于厂区绿化和周围山林灌溉;
    ③、④和⑤原审批环评中未作出定量分析,本次环评给出定量数据,详见表3.1-5。
 
10.5.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根据估算模型AERSCREEN,本项目水油相制备工房无组织排放的非甲烷总烃的最大贡献浓度为7.26E-02mg/m3,Pmax值为3.63%,D10%为0m,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分级判据,本项目1%≤Pmax<10%,同时由于本项目不属于高耗能化工项目,也未使用高污染燃料,本项目主要以复配为主,是较简单的化工项目,故评价等级不用提升一级,综上故确定本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评价范围为以生产区为中心区域,自生产区厂界外延2.5km的矩形区域。
根据大气导则的要求,大气二级评价项目不进行进一步预测与评价,只对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核算。经核算,本项目非甲烷总烃年排放量为0.1t/a,醋酸年排放量为0.04t/a,分别收集后经由15高排气筒高空排放,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不大。
10.5.3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位于嵊州市仙岩镇化工路62号,东南侧约1.3km即为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属于该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目前区域截污管网均已铺设,企业产生的废水均可接入管网送至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外排。此外,经调查该污水处理厂设计污水处理能力为22.5万m3/d,本项目废水日排放量为21.9t/d,仅占该污水处理站设计处理能力的0.01%,目前,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尚有充足容量容纳本项目废水。而且本项目产生的废水主要为员工生活污水以及少量的车间地面冲洗废水,水质简单,地面冲洗水经二级隔油、氧化、沉淀过滤预处理,食堂含油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一起经化粪池处理后均能达到三级标准的要求,满足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要求,不会对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造成冲击。
综上所述,本项目废水依托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处理是可行的,不会对周围的地表水环境产生影响。
10.5.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从项目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本项目潜水含水层岩土渗透性较差,地下水渗流速度极小,污染物不易扩散。根据预测结果分析,污染物扩散对地下水水质影响范围随着时间扩大但浓度减小。虽然对地下水的污染影响范围较小,仅局限在附近的局部区域,但污染影响毕竟在存在的,且地下水一旦遭受污染,自清洁条件较差,污染具有长期性。因此建议业主首先确保项目内污水收集池的防渗防漏情况,加强管理,定期监测观测井,确保不发生泄漏。如在发生意外泄露的情形下,要在泄露初期及时控制污染物向下游进行运移扩散,综合采取水动力控制、抽采或阻隔等方法,在污染物进一步运移扩散前将其控制、处理,避免对下游地下水造成污染影响。避免在项目运营过程中造成地下水污染。
10.5.4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投运后,生产区四周厂界噪声预测值均能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因项目夜间22:00以后不生产,故本项目夜间对周围声环境无影响。综上项目投入运营后对周围声环境和保护目标的影响较小,周围声环境能维持现有等级,满足相应功能要求。
10.5.5固体废物评价结论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废包装材料(危化品废包装材料、不合格品废包装材料、产品包装废包装材料、一般废包装材料)、污水处理污泥以及员工生活垃圾,其中危化品废包装材料、不合格品废包装材料、污水处理污泥均属于危险固废。产品包装废包装材料和一般废包装材料均可出售综合利用,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处置,危险废物(危化品废包装材料、不合格品废包装材料、污水处理污泥)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置。综上所述,只要严格执行本次环评中出的各项固废处置措施,本技改项目固废均能得到有效处置,实现零排放,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10.5.6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企业现有项目运行过程中,厂区内除绿化用地以及防护小山包外,均进行地面硬化防渗处理。硝酸铵溶液有专门储罐储存,其他硝酸铵固体、亚硝酸钠等危化品均存放在相应危险化学品仓库内,地面做好防渗。不会与土壤直接接触下渗。建设过程中对各污水池、生产车间、储罐区等均进行严格的防渗,可避免废水发生“跑、冒、滴、漏”现象污染土壤环境。根据现有土壤环境监测结果可知,生产区污水收集池边、水油相制备工房旁空地和乳化炸药制备工房旁空地3处所采柱状样以及生产区辅房旁空地上所采表层样中的45项基本因子均达标,此外生产区东南侧办公区绿化带和生产区南侧库区西侧空地2处所采表层样中的45项基本因子也均达到相应标准要求,可见本项目现有生产并未对区域土壤造成污染。根据工程分析可知,本项目建成后产生的各废水废气污染物均有所减少,企业生产过程中不涉及重金属及剧毒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故根据对企业的现有生产情况类比分析可知,在做好防渗措施的基础上,本项目建成后对厂区内土壤环境影响较小。
10.5.7风险评价结论
本项目为乳化炸药生产项目,经预测,当发生爆炸时,将造成爆炸中心点40m范围内的人员死亡,在40-72m范围内可能造成人员耳膜损伤,中等挫伤、骨折或内脏严重挫伤,甚至可引起死亡。对于建筑物来说,发生爆炸时将造成爆炸中心点46m范围内的建筑完全破坏,46-54m范围内建筑物严重破坏。54-79m范围内建筑物次严重或中等程度破坏。
当硝酸铵溶液储罐和柴油储罐发生泄漏时,其储存的原料将在0.13-0.88h之内全部泄漏,项目在硝酸铵水溶液储罐区设置有围堰,硝酸铵溶液储罐区和柴油储罐区分别设置容积为100m3和4m3的围堰,可以完全容纳泄露的物料。本次评价提出对罐内原料实时监控,同时厂内配备相应的封堵设施、吸油棉、消防沙和收集桶等,当储罐发生泄漏时能够及时进行处理。由于柴油储罐区和硝酸铵水溶液储罐区均设置有防渗膜,当围堰破损导致硝酸盐和石油类进入土壤后,其影响范围主要在防渗层与地面间,难以对下层区域造成影响。
本项目现已完成了安全评价工作,根据《安全预评价报告》的结论:浙江震凯化工有限公司工业炸药生产设施、安全设施和储存设施现状符合《民用爆炸物品工程设计安全标准》(GB50089-2018)等要求;安全生产管理及实施状况符合《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GB28263-2012)等规定,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安全风险被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该公司工业炸药生产系统、储存设施及安全管理符合评价结论为“合格”。
综上,在项目严格按照安监、消防部门的要求,且落实安全风险防患措施和应急措施的前提下项目环境风险才可以接受。
 
10.6环保投资及总量控制
10.6.1环保投资
本项目的环保投资费用主要是指污染治理所需的直接费用,主要为三废治理费用,经核算,本项目环保投资合计1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718万元的1.81%。
10.6.2总量控制
本项目建成后全公司的排污总量为:废水量5476.2t/a、CODCr 0.274t/a、氨氮0.027t/a、VOCs 0.1t/a,较之原审批/核定的排污总量,废水量减少了44.8t/a,CODCr减少了0.276t/a、氨氮减少了0.053t/a、SO2减少了9.22t/a、NOx减少了3.53t/a、烟粉尘减少了2.046t/a、VOCs减少了0.05t/a。其中CODCr、氨氮、VOCs均无需替代削减。本项目各类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具体由建设单位向当地环保管理部门申请,最终经环保部门审批核准,故本项目的实施符合总量控制原则。
10.7环境保护措施及环保建议
本项目的环境保护措施汇总表见表10.7-1。
 
表10.7-1  环保治理措施汇总表
项目 分项 治理措施 治理效果
废气
治理 水油相制备工房非甲烷总烃 要求企业在熔蜡槽上方设置集气罩,将该工序产生的非甲烷总烃收集后经由15高排气筒高空排放 达标排放
乳化炸药生产线Ⅰ、Ⅱ 要求企业在敏化机上方设置集气罩,将该工序产生的醋酸废气收集后经由15高排气筒高空排放 
食堂油烟废气 经油烟净化器净化处理后屋顶排放 
废水
处理 车间地面冲洗水 经二级隔油、氧化、沉淀处理达三级标准后纳管排入市政截污管网送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外排 达标排放
生活污水 食堂含油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一起经化粪池处理达三级标准后纳管排入市政截污管网送嵊新首创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外排 达标排放
噪声
治理 设备噪声 重视设备选型,采用减震措施;工房整体设计,合理布局;采取吸声措施;加强管理;厂界四周加强绿化,加强对噪声的隔阻效果 达标排放
固废
处理 危化品废包装材料 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不产生二次污染
不合格品废包装材料 不产生二次污染
污水处理污泥 不产生二次污染
产品包装废包装材料 出售综合利用 不产生二次污染
一般废包装材料 不产生二次污染
生活垃圾 统一收集,送垃圾填埋场处理 不产生二次污染
 
环保建议:
(1) 建议企业应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要配备(兼职)环保管理员,认真负责企业的环境管理、环境统计、污染源的治理工作及长效管理,确保整个企业的废水、废气等均能达标排放,并做好安全防范应急措施。
(2) 确保本报告所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落到实处,切实履行“三同时”制度。
(3) 厂方应加强清洁生产的宣传和措施的落实,在清洁生产审核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应加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实施,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企业的形象和良好发展。
(4) 建议企业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认真执行环保措施。
 
10.8环评总结论
(1) 本项目为乳化炸药生产线局部安全技术改造项目,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及2013年修订条款等内容分析,不属于鼓励类、限制类及淘汰类范围,建设项目属于允许类,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
(2) 本次技改全部在现有厂区内进行,不新增用地,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现有厂区内进行技改是合理的;
(3) 在认真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措施的前提下,各污染物均能实现达标排放且对环境的影响较小,环境质量可以保持现有水平,不会造成区域环境质量出现降级;
(4) 建设项目所采用的工艺和设备均可达到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企业清洁生产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5) 建设项目虽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但在落实风险防范措施、应急预案的情况下,其风险值在可接受的水平。
因此,浙江震凯化工有限公司工业炸药生产线并线、乳化地面站、水油相集中制备及雷管库等技术改造项目从环保角度来说是可行的。